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Posts Tagged ‘乡村教育’


邮箱使用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九月 6th, 2011 by 小石

说一件小事: 安溪福前农场的一个大姐,问我怎么给别人发邮件,她以为要打开别人的邮箱,在里面留言。而且她用的是QQ,别人给的是163邮箱,她问能不能收到。这些问题,她不问,我可能都不会去想。 原文: 小石-新阅读  22:02:23 我听说今年雨水多,夏天的茶都不好做 @金*凤*凰@  22:02:33 你回北京工作了吗 是吧 小石-新阅读  22:03:01 是,在北京做一个教育工作室 @金*凤*凰@  22:03:18 一会太阳一会雨的 有个问题想请教你下 小石-新阅读  22:04:03 嗯,说说看,呵 @金*凤*凰@  22:04:59 手机能不能等别人邮箱呢 登 小石-新阅读  22:06:28 应该可以吧, 只要有账号和密码 我一直用一个很古老的手机,所以没有关注过,但应该可以。 @金*凤*凰@  22:07:16 还要密码吗 小石-新阅读  22:07:29 是啊,邮箱都要帐号和密码啊, @金*凤*凰@  22:09:00 就到别人邮箱留言  小石-新阅读  22:10:32 别人不给你他的邮箱密码,你是无法登陆的, 要给别人留言的话,给对方发邮件就可以, @金*凤*凰@  22:11:23 他就给了帐号 小石-新阅读  22:11:43 登录你的邮箱,然后选择“写邮件”,在地址栏输入对方的邮箱地址,给对方发邮件就可以。 @金*凤*凰@  22:12:16 哦谢谢 小石-新阅读  22:12:25 对方的邮件地址,默认为: 帐号@qq.com [...]

Tags: ,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教育技术,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


[旧文]不能解决怎么“上好学”,“有学上”的意义也会变得很小

十一月 27th, 2009 by 小石

PLP爱心传递工程(www.passlove.org)的几个朋友五一去贵州威宁看望了支助的几所学校的孩子,回来后,蓝风写了篇文章发在PLP的论坛上,《托起山间的太阳–浅谈农村青少年教育》。看了以后心里很不好受,但我想说的是: 从农村来到城市, 我看到的是: 农村人觉得读书没有用; 城里人觉得读了没有用,但不读又不行; 大家对教育存在着普遍的质疑。 但怎么才能让孩子“上好学”, 怎么才能能顺利地走上社会, 在农村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否则很难让农村人“脱离实际”地支持孩子们去上学, 甚至“有学上”的意义, 这时候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对教育的挑战,在农村来得非常直接, 教育不得不回到它最基本的功能上进行反思, 什么是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上,必须具备的知识, 什么是基础,基础教育要教什么,等等。 而正是这个原因, 农村面临的教育问题可能又是前沿的。 我们一开始就讨论, PLP要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 尤其是在增加“上好学”这一点的时候, 正是看到“有学上“和“上好学”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而PLP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 似乎可以让我们围绕怎么让孩子们“上好学”, 开展一些切实的研究和试验。 比如,把目前的几所学校作为一个探索贫困教育的试验基地, 号召国内外更多的教育研究人员参与进来,等等。 我希望蓝风这篇文章, 能让我们进一步看清当前的问题, 合理安排PLP的工作重心。 原文链接,(2007-06-01 14:09:55)

Tags: ,
Posted in NGO, 教育札记 | Comments (1)


[旧文]“家庭教育”背后的问题

十一月 27th, 2009 by 小石

这儿有一篇应该引起重视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乡村教师,描述了一次“令人尴尬的家长会”,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我把这篇短文全文转到这儿: 本周三下午,我们学校组织了全校的家长会。我教的班级有36人,家长到了12名,才三分之一啊。这其中也许有班主任工作的失误之处,但更多的问题是,农村家长作为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一员,很不尽力啊! 在家长会上,我坦然向家长进言,如果家长们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将来,光靠我们老师,绝不会成功。说得通俗点,家长们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将来,我们老师更不想管。 前几天,我还生气地体罚了一名淘气的学生。这位学生的家长,经我再次邀请,都未能与之见面。现在想来,管他干吗! 这篇文章反应的问题非常突出。 恐怕尴尬的并不只是这位老师,许多乡村老师和他一样,可能都面临这种尴尬。 “家庭教育”作为一个问题这几年普遍受到关注,表面上是随着城市的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学校老师觉得这一代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没法管,所以把皮球又踢回到了家长一边。 但也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在这儿往往被忽视了。我们还记得过去的学校,教室里到处贴着一些鼓励中小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要做“四有”新人等之类的标语,今天这一类标语已经越来越少了。 因为,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社会现实的反应,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多元化,学校必须放弃简单的教化,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将来对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说,学校已经将“理想教育”的责任,更多的主动交还到了家长手里。 而这样做是否合理,大多数家长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准备,随着城乡或者区域观念发展的不平衡在这儿一下子就显得特别突出。 我们把城市里普遍讲的那一套“家庭教育”的说辞,拿到农村里来,可能就会碰到这位老师这种尴尬。 对于相当多的农村家庭来说,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不仅希望学校能给孩子们传授一些知识,及一些所谓“做人的道理”,更希望学校让孩子们对社会现实和未来有个认识。家长多半只能起供养孩子上学的责任,孩子的将来更多的需要老师的指引和孩子自己的认识。 从农村老百姓对转型社会、对产业行业调整、对职业分化等的认识来看,把孩子们的“理想教育”以强调所谓的“家庭教育”草率地交还给家长,是会出现很大问题的。 同样,在城市里,我们看到“情商”、“财商”以及各种兴趣班,很多时候,与其强调它们各自的价值,不如说它们是学校放弃“理想教育”之后社会提供的一些 “替代品”(很多“替代品”——人脉关系、经商理财技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或至少将来能多一种生存技能等——都是直接围绕所谓“职业人生的成功”展开的)。 在城乡之间,相同的是,家长可能一样的盲目,不同的是,城市家长或许多了一些替代品的选择,而所有孩子们的人生和理想都被忽略了! 我们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更多的探讨。 原文链接

Tags: , ,
Posted in 家庭教育 | Comments (0)


“西部农村教育到底缺什么,谁能改变?”

八月 14th, 2009 by 小石

李明山老师在讨论帖“一所学校:甘浚镇星光小学”(甘肃张掖一所乡村小学)中问大家: 我一直关注大家对一个村级小学的讨论,我罗列几个关键词:西部农村;农村教师;农村教育;教师观念;教育投资;信息化建设;师资力量;考试成绩;教育质量。 这个学校前几年才辞退了几个“民办”教师,2009年2月辞退了最后一个代课教师(没有工资可发)。 我想大家应该以此为例,思考一下: 西部农村教育到底缺什么,谁能改变? (抛砖引玉)我的感受是: 1、缺办学自由。只有办学自由,才能更自由地进行各种教育实践。也只有办学自由,才能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真正参与到教育变革中来。即使已经陷入这样的困境,仍然不允许自由办学,等于扼杀了分头突围的可能。 2、缺网络。网络协作可以使乡村老师从繁重的课业中得到部分的解放,同时使乡村之间更加有效地连接起来,大量的城市教师、大学生、社会志愿者等,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乡村教育中,并为乡村的教育和文化重建的创造各种可能性。 3、需要对未来整个教育的情况有一些预见。比如,和余波讨论生物学茶吧时,我们谈到: 上次侯爽来的时候,我在做社区简介ppt时,探讨了我们社区当前的一个主要特征是: * 以大学教育技术教研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为主线,初步形成了一个Web2.0与社会化学习及开放教育的自生长学习社区; 在整个教育的信息化过程中,既有一定的示范性,又能发挥一定带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可能很自然地会产生一些基本的延伸: * 比如在大学,可能既衍生出一些专业学习/学科发展的学习社区,又进一步衍生成新的通识教育和个人综合发展的自生长学习社区; * 在中小学,可能既衍生出各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的学习社区,又进一步衍生成各地区综合教研的自生长学习社区; 这其中,中小学开的科目,大学里基本都有对应的专业,比如语文/中文、英语、数学、生物、物理、化学、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等,而大学里往往有很多中当前中小学可能闻所未闻的领域。 所以,从大学开始的专业学习/学科发展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和将来从中小学开始的区域综合教研自生长学习社区,有一定的交叉和互补性。当然也不妨碍个别科目的专业学习/学科发展自生长学习社区和中小学相应科目的教研社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生物学茶吧,我们还不太清楚是否会是这样一个大学专业学习/学科发展和中小学生物科目教研结合起来同步发展的社区? 而中小学教育改革总的趋势,一方面是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课改(压缩必修科目、减负)之外,另一方面又会增设各类小课程、强调通识教育等,也使中小学教育进一步差异化。 将来大学各类专业学习/学科发展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必然会以小课程、课外活动等各种形式,与和中小学区域综合教研改革等发生结合。与我们一些大学附 中附小或者许多西方贵族中小学里,依托高校使中小学的小课程和课外活动较为丰富,为师生创造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的情形,会有些类似。但因为大多数中 小学不可能都挂在某些大学下面,做其的附中附小,但网络却为这些学校提供了另外一些可能。 另参:http://tiny.cc/SLL2015

Tags: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旧文]教师节:一份迟到的祝福

八月 12th, 2009 by 小石

——我想保持沉默,却想起了我的石老师爸爸 昨天加入了博客网(Bokee.com)教育博客群,有人上来就问我,“石老师好,教师节快乐!”我赶紧说明,我不是老师,:)。另外,我听着叫“石老师”特别别扭,我听惯的,都是别人这样叫我爸爸。别人叫他“石老师”,我怎么好随便也被叫“石老师”,即使当了老师这样听着恐怕也很不习惯。 说到教师,我的爸爸、舅舅、堂姐、堂嫂、表姐、姐夫等许多人都在乡村、小城市或者大城市,小学、中学或者大学做教师,有的勉为其难、“尽职尽责”地做着小教师、有的游刃有余、风风光光地做着大教授。 生活在他们周围,我能体验到,多少年来,社会投射到他们身上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影像。有时候是恭维,有时候是讽刺,平等而友好地极为罕见。这让我看“教师”这个词既超脱,又普通。 我经常拿我身边的“人民教师们”开玩笑,尤其是我爸爸。前些年,我经常给我老爸说,别干了,挣钱那么少,活还死累,你喜欢是一回事,两个儿子上学,你总不能光靠我妈吧?呵呵。我妈总是在边上搭话,“你说不让你爸教书,让他干什么?”我就开始罗列这个可以干,那个可以干,反正挣钱都比当老师挣得多,“要干的话什么不可以干?”我妈解招的能力特强,总是几句话打发,这个他干不了,那个他不了,等等。我急了就争辩“要想干什么不可以学”,这时妈妈就准备好了结束语,说他们年龄大了,指望你们吧,搞得我无话可说。这种时候,爸爸总是很少参与争论,只是在一旁笑。 事实上,我从来不是真正想勉强爸爸要怎么改变什么。尤其是想到每年过年,几个村组织篮球赛期间,打完球,许多村里的年轻小伙子、已经在外面闯荡回来过年的大小伙子都围到我们家,热热闹闹,和“石老师”谈论着这场比赛怎么怎么样,下场打谁怎么打,那哪个队怎么怎么厉害,要怎么防着他们哪一手,当然,也有他们在忙什么,上学怎么样,工作怎么样,等等。一般来说,我在一旁搭不上话,但给他们打个洗脸水、递个毛巾,倒茶、递烟还行。听他们唠咳,也分享着他们的快乐。我知道本村邻村许多年轻人,因为爸爸这样一些乡村体育教师(有时也兼数学老师、音乐老师,等等),得到了许多让他们终生难忘的东西,可能爸爸也是吧,或许还是他生命里最闪耀的部分。 至于爸爸体育课能教得怎么样,有时爸爸和他们的同事聊天,我在一旁听热闹,他们同事看我不怎么把爸爸当回事,喜欢跟我一本正经地说,你爸爸年轻的时候体育那可怎么怎么厉害,篮球、排球、乒乓球、铅球、铁饼、标枪、跳高、跳远、广播操、长拳太极拳、长跑短跑,还有象棋、围棋,各种裁判等等他都会,还说以前县里教师培训的时候,爸爸总是给“师训班”做示范动作,我觉得听起来像是他们在数都知道有哪些体育项目一样,太夸张了。可有时候奇怪,这些东西我都见过爸爸有模有样地教过我们,但我还是要“逗”爸爸,说他最多也就是门门都懂点,不过门门都不精。爸爸好像觉得这也算恭维,只是笑,也不说什么。 更有趣的是,连村里组织锣鼓队需要凑热闹的打鼓手、敲铛铛锣、吹个唢呐号子,婚丧嫁娶写个对联、请“账房先生”,甚至有的人家发生了纠纷请个作中调停的人,也有人找到爸爸。 有时我也感慨,我老爸简直是多功能的。可他乐此不疲,你有什么办法?对做这些他还总有理由,比如,该热闹的时候,就得大家一起捧捧场,要不然就没意思了;或者人家有事不去帮忙,邻里邻居说不过去,等等。妈妈有时会向他抱怨几句,“自己鞋坑的草都拔不干净,就知道往外跑,跑得比谁都快,好像谁给你发工资了似的 ”。可事后,别人说起爸爸的好,妈妈总是跟着很高兴。所以,老听妈妈这么说,我都不知道她是在夸奖还是在警告我爸爸。 应该说,从小到大,我真没少跟爸爸顶嘴。还没有上学的时候,爸爸就开始教我识字,给我买书,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考上了大学,就能做到。开始我很听话,比别的孩子早学了一点东西,走到哪儿都是人见人夸,爸爸也很高兴。长大一点我开始知道玩了,一玩爸爸就担心,而且对我很严厉,有时甚至觉得我的前程都很渺茫,显得他特别有长远眼光,:)。这让我很不舒服,有时更激起我的反抗。回想起以前跟我爸爸“顶牛”的样子,有一次我甚至给长竹竿一头烧黑了,在高高的白墙上写下骂他的话,让来往的人都能看见,爸爸想擦也够不着,呵。当然,我们爷俩之间已经不玩这种游戏了,:),我已经长大了。 爸爸也当了三十多年老师,前两年退休了,其实谈不上退休。他一直都是个“民办教师”,没有退休金。以前有机会“转正”,他没转,一是觉得名额有限,跟别人挣什么?二是觉得转了也就那点死工资,要转的话,他的地也就收回去了,当时地里栽果树前景好像还比较好,不转好歹还有一点指望。校长是他老同学,劝他办他也没办。那时候转正了的老师,现在退休了每月有点稳定的退休金,在乡村里多少还算过得去。爸爸没转,指望果树,而这几年果子价格又不怎么样。有时候回家听到别人提起这事,老问爸爸后悔了吧?有时爸爸也真有点后悔,但后悔又有什么办法?呵。 退休他也不是真想退休,村里的学校工资实在太低,新校长要求每天得坐班,妈妈身体现在也不太好,实在不如回家种地,也能照顾妈妈。但他在家没待几天,又被一个私立的“希望学校”叫去了,离家里稍微远一点,也要坐班,而且每两周才能回一趟家,但工资稍高点,每月600元,爸爸就去了。 我和弟弟真不希望他再教下去了,在家照顾妈妈算了。可眼下我还没安顿下来,弟弟也刚毕业,都是刚刚能管住自己。弟弟还去年毕业结了婚,买房子还是凑钱交的首付,房子明年才能下来,现在交完那边的月供还得交这边的月租。家里的房子也实在不行了,得重新盖。爸爸看着到处都要用钱,能赚点总比没有强。妈妈也总是表现得很坚强,笑着安慰我们,又替他打圆场,说她还没老呢,不用照顾,腰疼就走慢点,不行就歇几天,现在也有电话,有什么事打个电话爸爸就回来了,“你们都刚毕业,好好干,不用管我们”。 放下心事的话,回想爸爸给了我什么最珍贵的东西。我总是想起爸爸教我到麦场到操场和大家一块玩。还有他帮村里买来第一台电视,即使盛夏大家都忙着赶麦场的时候,他也和我们抽空看几眼体育比赛。后来家里有了电视,三更半夜,他有时候也会叫醒我,一块看球赛。多年的这种习惯,体育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体育指的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又是蕴含着平等与健康、互动与活力、缤纷与快乐、合作与包容、挑战与勇气等等的一门艺术。它就像一粒种子,种在我心里,让我总是对充实又快乐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教师节,我想对我老爸说的是,石老师,你好啊,:),最近看球了吗?世界杯预选赛有几场踢得还不错,联赛也开始了。我最近看得不多,老在想互联网和现代教育进一步结合,会更快更彻底地改变你们老师现在的尴尬,看在这方面做点什么。到时候你们教书就轻松了,也有更多的时间看球赛,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慢慢看,呵。 注:原文2005年9月11日,发在”青少年工作室”早期的博客上。

Tags: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你们在塑造着我心目中的“乡村名校”!

七月 10th, 2009 by 小石

推荐甘肃张掖星光小学支教老师睿若水的两篇图片故事: 执教反思 http://www.haokanbu.com/story/179869/ 支教感悟(一) http://www.haokanbu.com/story/203665/ 小石给睿老师的回复: 读到这样的支教感悟和反思,真是既酸楚又欣慰。 去年我在山东“三支一扶”的一个QQ群组里,听到的不少怨言,甚至自暴自弃。 在PLP爱心传递工程的工作中,有人把寻找长期支教老师做为一项重要工作,但我心里很矛盾。 我不是不知道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等本身对长期性、稳定性等的需要。 只是在北师大“农民之子”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在没有一个持续跟进和支持的教师工作的辅助社区支持下,让一些大学生经过简单的培训就投入到 乡村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去,能在那些学校环境下勉强“生存”下来的大学生已经寥寥无几,更不用说个别留下来的学生作为一代青年要给学校带来多大新的变化。 这样的环境下,新教师的热情往往迅速被磨损了,似乎也逼迫他们回到了现实,承认现实的变化总是在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之后才会产生的。 这也促使我一方面反省“教育支持系统”或“教师互助社区”的意义,一方面挖掘“短期支教”甚至支教之外的“自助式学习系统”——“乡村图书室”的价值。 我很高兴的是,你们学校的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微型教师互助社区,老玉米校长、李明山老师等更是善于在更大的范围内,营造一个教师社区,并为年轻教师开拓视野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真是一个非常难得团队。 这是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里的几段话: 也许,相比打造国际理念的学生的雄心,进入国际学校的最大的好处要平凡的多。 “国际名校指南”的普莱勒女士称,运作良好的国际学校“对于帮助来来去去的学生非常在行。” 据专家估计,学生平均在他们那里只待3年——尽管有时事实证明,对所有在外国城市中的外籍家庭的父母而言,好的国际学校有相当的吸引力,因此父母会继续选择国际学校。 普莱勒女士补充说: “平时,教师、管理人员,甚至是餐厅的工作人员,都会照看新来的和仍不合群的孩子。”这可能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摘自 戴维•特纳(David Turner)的《国际学校对孩子好吗?》一文, FTChinese.com 2009-06-09 在你们身上,我也似乎看到了,学校里每个工作人员都会照顾新来的和仍不合群的孩子。你们也在不断塑造着我们心目中的名校! 另外,我想推荐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女士的这本书——《举全村之力》,希拉里女士最基本的含义是,举全村之力,养育孩子。当我看到你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描述时,我深切的感受到,必须积极地调动家长和当地各种志愿力量,参与到幼儿的成长和教育中来。 最后,顺祝你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 另附: 渐进主义与跳跃式思维 (2006-04-03)

Tags: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乡村教育检验着我们的认识和想象

七月 2nd, 2009 by 小石

在许多关注乡村教育的公益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担忧。这种担忧也反过来检验了我们对乡村社会,乃至其他许多社会现象的一些认识和想象,有时候可能是多么脆弱。 今天在望崖草的blog上看到这篇文章《无奈的思索》,针对文中可能涉及到的几点认识和想象,忍不住写下几段话: 许多人喜欢美化自然,我不反对,但有时候对乡村的过分美化,我却不敢完全接受。因为在乡村里长大,我能看到那种世俗社会是怎么吞噬一个一个人的。还记得顾长卫的电影《立春》(视频),或者陈冠中的文章《波希米亚北京》吗?你会发现,对于很多鳏寡孤独、犯过错的人、“另类的人”等等来说,我们的乡村和小城镇常常是多么的不宽容! 另外,“高科技”是个很奇怪的词,好像面对着“高”,我们都很“低”一样,和科学与技术本身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方便,和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朴素的情怀,以及我们在教育和学习中强调的大胆尝试、探究式学习等,几乎完全相悖。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得收一收我们的感情和过早的道德判断(or价值判断?),尽可能提供我们所能提供的,然后让大家作选择。另外,我们不能隐瞒今日世界的真相,以为这样可以让他们不会有我们的痛苦。或许我们的痛苦,有时候却是他们的安慰,这些都无从捕捉。

Tags: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一块来说说阻碍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因素有哪些?

五月 27th, 2009 by 小石

有人转贴了玛丽玛丽哞的一个帖子《一个老师能被电脑取代,他就该被取代》,介绍了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一个教育科技专家Sugata Mitra于1999年起开始在印度进行“墙中洞”(hole in the wall)的儿童教学实验。一群儿童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而且操作界面也是英文的情况下,通过观察、相互启发和实践,“学会使用电脑”,浏览网页、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简单的英文。所以,Sugata Mitra在TED大会上半开玩笑地说:Teachers that can be replaced by a computer, shold be. (一个老师能被电脑取代,他就该被取代)。 如果开个玩笑能解决问题那当然最好,呵,但他的玩笑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探讨的话题: 1、我想起以前许多小孩是怎么学会玩游戏,而且一些游戏是英文版的。在我们老家,以前英语到初中才开始教,但是许多小学生,尤其是男孩子,都去跑游戏厅玩游戏,常常是一两个孩子玩,几个孩子围着看,游戏里显示的、说的都是英语,把着游戏机的孩子玩得很投入,周围的孩子指点地也很投入。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好像是“You Win”,当他们打过通关了还是什么,就有那么一句,孩子们就特别高兴。也没有人教他们,甚至老师、家长经常是限制他们,不让去玩游戏,但他们的确在游戏中学到了很多。 对于游戏、网络,包括电视、博物馆等能够模拟、展示生活某些情境的各种学习方式,当前的教育似乎仍缺乏深入的探讨和重要的实践。即使在很多环境下,缺乏优秀的师资长期以来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仍认为科技仅限于作为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说作为解放老师、释放学生潜能的工具来认识。 附:一个vc查立的一篇文章值得我们思考: 玩游戏比读书好的科学依据 2、另外,首先在边远地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学校教育可能都不如把孩子们把一个丰富的世界带到他们面前更直接、影响更深远。学校教育也需要更积极地在和学生一起探索怎么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开启的这个“商品丰饶”、“信息丰饶”、“知识丰饶”的社会中学习和生存,并在这个过程中来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在乡村教育,包括NGO的教育实践中,这一点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甚至都没有敢去想过。建议大家可以从自己的周围入手,调查一下、列一列这些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因素都有哪些,我们可以集中起来讨论,看怎么逐一排除这些因素。 附:已故“科技游侠”温世仁先生在我们大陆西部省份发起的“千乡万才工程”(又称“数字希望工程”)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是上帝送给穷人最好的礼物。——温世仁 (出处) 千乡万才工程 http://www.yellowsheepriver.com 西部故事——温世仁长子发起的项目 http://www.westchinastory.com

Tags: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