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Posts Tagged ‘玩中学’


读容懂两篇:儿童游乐场与社区建设;从市场原则看慈善业薪资

三月 9th, 2012 by 小石

两篇非常好的文章。 第一篇文章:儿童游乐场里玩出来的社区建设 KaBOOM! (维基百科)从“玩”入手,而且从“玩”的最原始状态入手,的确出人意料。06年我在上海做大学生杂志的时候,和几个编辑讨论应该大谈玩的价值,我和陈露他们也一直在谈“玩转乡村”、“玩转大学”等,近期我也尝试着把体育、音乐、美术等放入整个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框架中来考虑。另外,我对各类有组织的篮球足球运动和业余俱乐部的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玩”的最原始状态还是认识不足。 此外,这个案例中,对社区建设和志愿者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有没有人进一步研究一下KaBOOM!,并对我们的城乡社区的基本情况做一个分析,看看类似的项目如果挪用到国内来的话,有没有可操作性? 第二篇文章:此善非善?以市场原则看慈善业薪资问题 “丹哥哥”对慈善薪酬问题的思考,和我最近的一些思考不谋而合,不过有些话我觉得还可以再深入一点探讨。比如,NGO的薪酬问题可能应该分两层来考虑,即: 首先要区分传统慈善(社区组织、“零管理费”)与现代慈善(专业组织、“专业人员薪酬”),在肯定传统慈善的价值、并激活传统慈善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现代公益组织的特殊价值,这时讨论“NGO从业人员薪酬”问题才有正当性、“合法性”; 其次,在正当性的基础上,才能薪酬高低问题,并透过薪酬高低才能进一步追溯公众在薪酬问题上,对于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双重标准问题,及其危害,以及这一转型背后的理论认识问题。 另外后一个问题。可以从“价格机制”的角度来看: NGO的服务定价,是我花了多少钱,我就只能申请多少钱,而不是我的服务值多少钱,然后你给多少钱? 也就是说,NGO领域实际上一直是按照成本来定价,如果是这样,NGO实际上就没有剩余的“闲钱”来搞研究,改进技术,聘请人才等。 我们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先就是从改革价格机制开始的,释放企业主体的活力。因为价格机制的改革,才等于允许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竞争,赚取“剩余”,激活企业的动力。 我不知道以前国营企业,是不是也都是这么回事,一个个被按照成本定价捆得死死的,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动弹不得,最后活活被困死。 所以谈社会企业等,一个核心可能是自由定价和价格机制转换的问题。即公益领域也要进行一场更深入的市场机制改革!

Tags: , , ,
Posted in 读书笔记 | Comments (0)


积木玩具能帮我们思考?

八月 19th, 2009 by 小石

论坛里这个讨论帖由同时收到积木玩具所产生的思考,让我想起了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推己及人》一书中,有一篇回忆老友的文章里提到的“铁积”,他的朋友认为在儿童教育中推广“铁积”(注:可以理解为一种铁制的积木)极为重要,费先生的回忆也颇为动情;后来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从小培养21世纪的人》中,更把这种差异上升到教育文化的差异上,并上升教育科学的探讨和重新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互补上来。但如何进一步认识“铁积”文化,仅仅从实践和动手能力来解释,似乎是不够的。 林建祥老师今天在讨论帖里的把搭积木和学习的过程以及面向对象语言的结构结合起来阐述,尝试对儿童早期信息技术教育做一些探讨,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发在讨论贴里,也顺便转贴在这儿: 用搭积木的过程,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和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结构,似乎是一个成功的隐喻。但搭积木的过程,是否也常常因为特定的要素或“积木块”,给“要素分析”设定了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有形的要素或“积木块”,常常造成一种难以逾越的障碍。 比如人们很难一下子从七巧板想到需要设计十五巧板,更不用说有时候需要从七巧板跳跃到地球仪这种模型。我经常发现一些玩积木或游戏的高手,在生活和其他方面很迟钝,也就是说搭积木的过程产生的经验,在迁移的过程中,可能在哪儿出现了阻碍? 我猜想,认识到要素的多样性,与在特定的要素之间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可能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更为重要。问题也往往来源于我们无法从现实中抽象出一些有助于分析的要素,必须借助其他各个专业领域的视角,才能使我们习得的一些面向对象的分析、建构方法等发挥作用。这可能也就是IT人员常说的,“技术不是问题”。 另外,我猜想,计算机与互联网在近年的迅速发展,可能更多的也来源于,IT人员首先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重点发展了blog、tag、社会化书签、mashup等技术平台,给大家自由定制和提取自身“积木块”,创造了各种可能性。玩别人的玩具的同时,更突出玩转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反过来,因为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自由生成与问题求解的空间,又给IT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或许,这是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可以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经验。 补充: 这个讨论也可以部分地回答为什么当前的网络游戏,没有带来良好的学习迁移效应,却制造了“网瘾”的骂名。

Tags: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一块来说说阻碍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因素有哪些?

五月 27th, 2009 by 小石

有人转贴了玛丽玛丽哞的一个帖子《一个老师能被电脑取代,他就该被取代》,介绍了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一个教育科技专家Sugata Mitra于1999年起开始在印度进行“墙中洞”(hole in the wall)的儿童教学实验。一群儿童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而且操作界面也是英文的情况下,通过观察、相互启发和实践,“学会使用电脑”,浏览网页、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简单的英文。所以,Sugata Mitra在TED大会上半开玩笑地说:Teachers that can be replaced by a computer, shold be. (一个老师能被电脑取代,他就该被取代)。 如果开个玩笑能解决问题那当然最好,呵,但他的玩笑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探讨的话题: 1、我想起以前许多小孩是怎么学会玩游戏,而且一些游戏是英文版的。在我们老家,以前英语到初中才开始教,但是许多小学生,尤其是男孩子,都去跑游戏厅玩游戏,常常是一两个孩子玩,几个孩子围着看,游戏里显示的、说的都是英语,把着游戏机的孩子玩得很投入,周围的孩子指点地也很投入。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好像是“You Win”,当他们打过通关了还是什么,就有那么一句,孩子们就特别高兴。也没有人教他们,甚至老师、家长经常是限制他们,不让去玩游戏,但他们的确在游戏中学到了很多。 对于游戏、网络,包括电视、博物馆等能够模拟、展示生活某些情境的各种学习方式,当前的教育似乎仍缺乏深入的探讨和重要的实践。即使在很多环境下,缺乏优秀的师资长期以来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仍认为科技仅限于作为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说作为解放老师、释放学生潜能的工具来认识。 附:一个vc查立的一篇文章值得我们思考: 玩游戏比读书好的科学依据 2、另外,首先在边远地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学校教育可能都不如把孩子们把一个丰富的世界带到他们面前更直接、影响更深远。学校教育也需要更积极地在和学生一起探索怎么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开启的这个“商品丰饶”、“信息丰饶”、“知识丰饶”的社会中学习和生存,并在这个过程中来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在乡村教育,包括NGO的教育实践中,这一点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甚至都没有敢去想过。建议大家可以从自己的周围入手,调查一下、列一列这些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因素都有哪些,我们可以集中起来讨论,看怎么逐一排除这些因素。 附:已故“科技游侠”温世仁先生在我们大陆西部省份发起的“千乡万才工程”(又称“数字希望工程”)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是上帝送给穷人最好的礼物。——温世仁 (出处) 千乡万才工程 http://www.yellowsheepriver.com 西部故事——温世仁长子发起的项目 http://www.westchinastory.com

Tags: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MiniBlog:怎么从娱乐到创新?

五月 11th, 2009 by 小石

刚才做啥网的@guxiaoqiang发来一个小调查,随便聊了几句,我转贴在这儿: guxiaoqiang: 你好!如果在你的 miniblog 个人资料里面显示生日,你更愿意按照下列哪种方式显示: 1.出生月份日期,星座 2.年代,星座 3.只显示星座 4.详细的出生年月日,星座 5.不显示 小石: 呵,问我吗? 刚才在忙 guxiaoqiang: 呵呵 是的 小石: 1.我个人平时,生日喜欢一个人静一静,想一想这一年都忙了些什么,在心里和妈妈做一次对话等;所以有时候让填写生日,我觉得怪怪的; 2.但有时候老被朋友问,现在也就添加和显示了; 3.一般我更倾向于显示某一年,其他的不显示; 4.另外,星座对我就跟火星文一样,一点都不感冒,呵 甚至有时候,我都想,应该允许像我这样的用户,把星座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去掉,呵 这也是我以前对很多Minblog不太感冒的一个原因, 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它似乎表明了Minblog只是一帮年轻人玩的东西,只是年轻人娱乐和消遣的东西。 妨碍了许多成年人参与到Minblog的实践中,尤其是国内的Minblog,娱乐性更是太强。 guxiaoqiang: 呵呵 你的意见收到 非常感谢 小石: 呵,不客气 为什么不把这个调查,贴到SLL_GG里面试试?:) guxiaoqiang: 呵呵 不错的建议 我马上是实行 小石: 补充一点,我并不是说简单地反对“娱乐化”,可以看看我以前的一个帖子: “娱乐是创新的先导!” guxiaoqiang: 嗯 我看一下 娱乐的确是有利有弊 小石: 嗯 最后留给大家的问题是,MiniBlog,怎么从娱乐到创新?

Tags: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用户名注册:和学生一起玩“取名游戏”

五月 10th, 2009 by 小石

在介绍各种网站的时候,我们几乎都是介绍这些网站有什么样什么样的功能等等,然后推荐大家可以注册一下试用。但怎么注册,我们一般都是一笔带过,似乎这儿也没有多少可以讨论的。但当我们给中小学老师和学生推荐Gmail、好看簿及各种社会化网络工具时,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和学生的用户名等非常不容易识别和记忆,尤其是个别老师帮助低年级同学集体注册的,以地区、学校、年级、学号等组合起来的用户名,更是让人恐怖,所有的学生顿时淹没在一组几乎毫无意义的符号后面,我不知道这样的用户名除了老师之外,还有谁会喜欢? 反过来想想,我们多年使用网络的一些糟糕的体验,又似乎有很大一部分来出自用户名注册和管理。因为开始的时候使用网络毫无经验,我们随手注册了一些用户名。到了另一个网上注册时,这个名字又被别人占用了,然后我们又临时想了一个用户名来注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有一个用户名、两个用户名、三个用户名、四个用户名……,当然这是一种无比糟糕的体验。 可能思想过于活跃,小石同学恰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模范”,注册过的用户名就有xiansf、youthstudio、Dr.Saye、edu2lab、wenti.shi等等。 一个非洲兄弟就曾因为我的Skype用户名Dr.Saye误以为我是他的同乡。而Dr.Saye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玩笑”——可以叫“撒野博士”,也可以说“啥也不是”。 昨天看到SLL社区有同学添加我的flickr帐号Dr.Saye为好友,可惜我自己已经无法登陆了。flickr的保护措施做的简直太好了,我提交了备用邮箱还不行,还要添加出生年月日、所在地区、邮政编码等,而当时我怎么填写的,只有鬼知道。几年来,我已经换过好几个住址,而且那一刻我是不是认真地填写了出生年月日更无据可查。当然因此,你才看到了一个最糟糕的例证。 至于说有些人的网名看似如何朴素、如何有趣,或者意味深刻,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个人品牌,比如xiuli、keso、isaac mao等,我只能徒生羡慕。现在我常用的网名xiansf,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念。 认识到问题,不等于能解决问题。最近我逐步在做的一些调整是,在提到xiansf时,尽可能把日常大家对我的称呼“小石”也标注出来:“小石(xiansf)”。在SLL社区上新开的这个blog注册时,我干脆直接采用了xiaoshi,首先做到了一点,能念出来,而且采用的就是汉语“小石”的拼音,不懂汉语的人,也大致可以念出同样的发音,不至于某个老外念我自己的名字时,我自己都不知道。当然在SLL社区里架构的个人blog还非常有限,这个名字不至于重复,我还有一定的选择权利。那么要在其他一些网站上注册时,我们该怎么做呢?目前我只想到了一个办法,列到这儿,也欢迎大家说说你们有什么更妙的招。 我的办法是,可以把用户名设计成“比较固定的主体部分+比较灵活的辅助部分”,辅助部分又可以设计为前缀或者后缀。尽量保持一个固定的、易识别、易记忆的主体部分,然后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有趣的、或者有特殊意味的辅助部分。使注册时,个人的用户名有一个比较特殊、有比较固定的选择空间。 比如对我的用户名进行简单设计的话: 主体部分可以是我的名字:xiaoshi 辅助部分可以设计成:70s (70年代人) – 70s只能做后缀; 也可以选成:sll (教育大发现社区的简写)- sll做前缀、后缀都可以; 比如只采用这两种辅助选择的话, 那么注册时我的用户名就可以在: xiaoshi xiaoshi70s xiaoshi.70s xiaoshisll xiaoshi.sll sll.xiaoshi 等之间比较灵活de做出选择, 并尽量保持了一些易识别、易记忆的特征。 这是不是有点像是在玩文字游戏?的确是,呵。 小石同学在这儿也建议很多老师和同学一块来玩这个“取名游戏”,尤其是我们许多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和同学,希望大家能玩出更多的花样来,:)

Tags: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