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Archive for the ‘乡村图书馆’ Category


[札记]从美术课堂到美术书架

六月 1st, 2015 by 小石

昨天去半塔社区学习中心看了孩子们几个月来学习画画的成果,也顺便认识一下“大爱微行”的志愿老师。孩子们绚烂多彩的画,说明他们的眼里世界仍然那么美好,也让我从内心里非常感激和欣赏这几位老师和他们的团队。 欢欢老师去中国人民大学听一个讲座,下午我临时招呼一段时间。期间,有几个孩子来来去去。其中,有一段时间有三个孩子一块过来,一个男孩和两个小姑娘。他们活波可爱,一会儿看看墙上桌子上的画,一会儿玩玩角落上的乐器,有个小姑娘还一会儿把钹擦(关中音:tiapa)戴在头上,一会儿跳起了舞。看着孩子们玩得开心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小男孩坐在我边上休息的时候,我问他们几年了,他说两个女孩四年级,他五年级了,又说下学期他就六年级了,下学期可能就不在这儿了,因为学籍的问题,他要回老家上学了,说的时候脸上掠过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个孩子的话,让我坐了一会儿后,忍不住和现场的两位志愿者老师聊了聊,我多么希望许多孩子不管能上几次美术课,那怕没有美术老师,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美术的世界”。 我和两位老师探讨,一方面是有没有可能邀请周围一些美术老师、爱好者等,一块来梳理他们熟悉的美术进阶读物、他们熟悉的美术家传记或故事、他们了解的一些美术社群和网站、当代知名的画家和学者、国内外知名的美术院校、知名的美术馆、重要的作品和流派、中外美术史等等,包括大家是怎么从一点一滴成长为一个美术工作者的等等,也就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美术专栏”或“美术书架”? 另一方面是有没有可能把带着孩子一块勾勒我们周围的“美术世界”引入课堂,作为课堂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哪怕只是上过一两节美术课,也能首先在头脑里建立起一个学习美术的“认知地图”,然后既可以逐渐丰富,又可以按图索骥,通过自学和小组学习等走入“美术的世界”? 两位老师说回去跟同事们聊聊,晚点我也稍微写点东西通过欢欢转交给他们,看看大家有没有兴趣。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


阅读之外的一点思考——读伍松的“阅读改变世界”有感

一月 6th, 2015 by 小石

——读伍松的“阅读改变世界”有感 谢谢伍松,我又收集了“儿童教育优先论”的文本一条,我差点把伍松忘了。——“不苛求老师和家长先变成爱读书的人,根据阅读的黄金期理论,让一个人14岁以后才爱上阅读,才养成阅读习惯是极难的。这也是为何我们都在做儿童阅读推广,却极少有人和机构做成人阅读推广的原因。” 严肃一点。从伍松的视角看出去,他说的一些现象甚至问题似乎都没有错,包括他的论断和推理似乎也也说得过去。我先不去讨论。只说两点: 一是,书或带文字的东西,在过去可能短缺,而现在是否已不是汗牛充栋能衡量的了(至少心理感受上);简单谈论书或阅读,人是不是不稀罕了;除非你知道他想看什么,还能指出某本书可能就是他的菜?(即伴随着信息量的增长阅读正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信息科学和互联网发展历程的话,进一步的问题又有技术如何来应对这种挑战,等等。) 二是,对比印度的赤脚大学和印度一些其他教育项目,他们为什么不说印度及印度乡村的落后,也不谈阅读甚至识字,首先谈的是Real life 和“做中学”?(参Bunker Roy的TED演讲:“在赤脚运动中学习”) 我说这些,从来不是要反对阅读推广活动,而是考虑如何放在新的视野下来认识阅读,让阅读做得更有声有色,真正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等紧密联系。 关于阅读还有许多严肃的问题,有机会我再进一步探讨。 (注:我有点信口开河了。其实我非常敬重伍松,伍松是实干家。他所带领的心平公益基金会,是国内乡村图书馆建设领域付出最多努力、也最有成效的公益基金会,没有之一。而我希望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和阅读推广最好的方式,是为儿童阅读和乡村图书馆建设等各类教育公益行动,提供最中肯的建议和最基础的教育研究支持。虽然伍松等伙伴,目前未必会认同。) ..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教育技术 | Comments (0)


[旧帖]安溪十八中打算把他们的图书室交给我们来托管

二月 28th, 2014 by 小石

【喜讯】安溪十八中打算把他们的图书室交给我们来托管 #福前文化中心 #1kgbook 下午开完会正要出去转转,碰上十八中的王校长和许老师来找,把他们迎上楼,他们说去二楼,二楼是图书室和多功能厅,到了二楼王老师跟我说,想把十 八中图书室二千多册的新书放到我们这边来管理;他们的老师也不会管理图书室,放在我们这边,图书更能让大家用起来;回头他让学生都到我们这边来,没有办图 书证的都补办一下…… 我听了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对王老师、许老师的敬佩之情不知从何说起。昨天还在说这边中心小学的图书室藏书不少,得想想办法怎么帮他们把图书室开放起来,没想到今天中学王校长和许老师竟主动找上门来跟我们合作。 许老师更进一步提议,干脆把他们图书室的旧书也都拿过来吧,大约一千多册书。全搬过来的话,可能三千多册。王老师也立马同意。他们看图书室的书架好像放不下,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不怕放不下,就怕没书,有书我就有办法,不行再增加几个书架就完了。 另外,我也跟王老师许老师提出,书的所有权还是中学的,我们只是托管。我们会用“1kgbook图书借阅管理软件”来管理这些图书,给中学的书都登记一下,把书单发给他们。在读者分类上,我们也会专门增加一个“中学生”一个“中学老师”的分类等等。 王老师又问,我们能不能尽快就把这个事办了?问我这周怎么样?我说当然好。我给他指了指这几天在这边开会的几个同事,他们都是好劳力,趁着他们这两天在,我们就可以搬…… 其他的就先不说了。我希望大家帮我记住这两位老师的名字: 安溪十八中校长,王忠厚老师; 安溪十八中数学教师,许才智老师; 我知道十八中两位老师和其他同事对我们的信任和托付有多重,真的,沉甸甸的,但也非常钦佩他们,对扎根这里,依托社区图书室来开展“开放教育”实验,增加了不少信心。 我不知道用什么话来结束这个帖子,就像王老师许老师临走的时候,心里一动,却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只有简单的握手。 是为记。 2010年3月3日 ==== 【喜讯】社区图书室的合作单位又新增福田中心小学、福田乡政府 #福前文化中心 #1kgbook 前天中午邮电局李金平开车过来,安溪十八中的师生和福田中心小学的一些学生及我们的一些志愿者,大家一起动手,把十八中的约2700册新书都搬了过来。 晚上我们举办了简单而又隆重的仪式,邀请村民及安溪十八中、福田中心学校、乡政府、农场、合作社、邮局、信用社、水电站、老年协会、妇女文艺队、青年篮球队等等,庆祝安溪十八中与福前文化中心共建社区图书室,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仪式傍晚7点半开始,不到7点二楼的多功能厅就已经挤满了人,阳台上也到处都是游戏的孩子。仪式虽然简单,但赵乡长、陈场长、王校长发表了不少呼吁和感言,建生老师也和大家一块展望福前美好的明天。整个大厅淹没在村民的掌声里。仪式之后的歌舞晚会,更是让现场的气氛一浪高过一浪。 不等晚会结束,福田中心学校的陈校长就表示,看能不能把小学的1万多册图书也搬过来;赵乡长也表示乡里正申请的2000多册图书回头也放过来;陈场长看书有了,说书架他们想办法。大家踌躇满志,要为福前的社区文化事业出把力,共建我们的社区图书馆。 晚会结束以后,大家仍意犹未尽,坐谈到很晚。 原帖首发:http://is.gd/9NJDY 2010年3月6日

Tags: ,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


邮箱使用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九月 6th, 2011 by 小石

说一件小事: 安溪福前农场的一个大姐,问我怎么给别人发邮件,她以为要打开别人的邮箱,在里面留言。而且她用的是QQ,别人给的是163邮箱,她问能不能收到。这些问题,她不问,我可能都不会去想。 原文: 小石-新阅读  22:02:23 我听说今年雨水多,夏天的茶都不好做 @金*凤*凰@  22:02:33 你回北京工作了吗 是吧 小石-新阅读  22:03:01 是,在北京做一个教育工作室 @金*凤*凰@  22:03:18 一会太阳一会雨的 有个问题想请教你下 小石-新阅读  22:04:03 嗯,说说看,呵 @金*凤*凰@  22:04:59 手机能不能等别人邮箱呢 登 小石-新阅读  22:06:28 应该可以吧, 只要有账号和密码 我一直用一个很古老的手机,所以没有关注过,但应该可以。 @金*凤*凰@  22:07:16 还要密码吗 小石-新阅读  22:07:29 是啊,邮箱都要帐号和密码啊, @金*凤*凰@  22:09:00 就到别人邮箱留言  小石-新阅读  22:10:32 别人不给你他的邮箱密码,你是无法登陆的, 要给别人留言的话,给对方发邮件就可以, @金*凤*凰@  22:11:23 他就给了帐号 小石-新阅读  22:11:43 登录你的邮箱,然后选择“写邮件”,在地址栏输入对方的邮箱地址,给对方发邮件就可以。 @金*凤*凰@  22:12:16 哦谢谢 小石-新阅读  22:12:25 对方的邮件地址,默认为: 帐号@qq.com [...]

Tags: ,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教育技术,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


“图书室100问”之:学校不支持图书室的工作?

十月 14th, 2010 by 小石

我经常听到类似的抱怨,包括各种解释,我也很同情,但试问:公司卖不动产品,能怪顾客吗? 让我们还是多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看,是否从图书配置上,可以先做两件事: (1)“迎合学校”:图书室可大量增设有助于拓展各个学科视野的图书和资料,让图书室成为中小学每门科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库,主动与学校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进行衔接; (2)“迎合成人”:大量增设适合老师及各类成人阅读的内容,尤其是IT、科技、时政、财经、读书等各类期刊、画报的引介。 欢迎大家补充。

Tags:
Posted in NGO, 乡村图书馆 | Comments (0)


读书与真实与美

九月 29th, 2010 by 小石

有志愿者转来培根的句子——“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转来谢冕的句子——“读书人是世间幸福的人”、转来毕淑敏的句子——“读书使人优美“……,而我想到的却是虚幻、停滞、甚至死亡。 8月下旬,在TEDxWiserU的一次活动上,印度Vigyan Ashram(乡村发展教育系统)项目的负责人 Yogesh Kulkarni先生反复提到一个词——real life。他们和乡村的孩子们一块解决当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各种科学的方法。他们强调从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入手,从科学的方法和民主的精神入手等。我看着ppt上那些朴素的照片,那些乡村因为这帮孩子而焕发着一种生气,犹如一股清风。那一刻,我觉得这帮印度人非常伟大。(Yogesh的演讲视频,另谁能提供中文翻译?谢谢) 又看到张爱玲说,”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觉得这句话用到这儿非常合适。他们没有像傻瓜一样地读书,却同样享受着读书的快乐,而且更真实的快乐。

Posted in NGO, 乡村图书馆,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


也谈图书馆人的“专业性”

九月 23rd, 2010 by 小石

超平老师的这个帖子——“我为什么不想发言?”(在“差教授进图书馆”这件事上)——读起来畅快淋漓。不过,文中由图书馆工作需要具备一些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导出图书馆的“专业性”,并以为这种“专业性”似乎就多少可以帮图书馆人挽回一点尊重。我心里有点忐忑。 我脑子里马上冒出一个反例。弹棉花以前是一门手艺,弹棉花的过程也需要一些知识和技能,按道理,弹棉花似乎也应该说是一门专业性的职业。但是随着扎棉花机器的诞生和普及,靠弹棉花吃饭的人和弹棉花的手艺已经逐渐消失了。而且随着弹棉花这个行当的消失,再谈弹棉花这项工作的“专业性”好象也有点酸酸的(市值缩水)。 但图书馆显然不同于弹棉花,所以在超平老师的帖子下面,我谈了点自己的观察、感受和猜想—— 在这儿我说一种现象,在谈到教育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教师,而不是图书馆,为什么?你看,大家谈论大学教育改革,尤其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时候,谈得更多的是名师和课程,没有谈图书馆;在谈基础教育改革的时候,也更多的是谈研究性学习和综合课改,没有谈图书馆(因此,即使近年来开始注重建中小学图书馆,与课堂之间仍然是两张皮)?在整个教育改革的讨论中,图书馆似乎是缺席的,为什么? 反过来说,如何让公众理解图书馆的“专业”?在组织和个人的工作及学习中,图书馆领域为大家积极地提供了哪些专业的知识与服务?在教育改革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各种讨论中,图书馆领域又提出了多少“专业的意见”?

Tags: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 Comments (0)


让喜欢读书上网和关心当地事务的人, 来运营和管理乡村图书馆!

十二月 19th, 2009 by 小石

注:这是给格桑花洪波老师的一封信中的部分内容。 先说一个例子。 前两天,有个甘肃定西的大四学生找到我,一边想帮助当地建一个图书室,一边抱怨当地现有的图书室如何如何。 开始我一直听他说,后来我试着解构他的问题,把他的抱怨一个一个化解到,让他认识到有时看似简单问题实际上背后牵扯的因素比较复杂,我们往往只是凭一时模糊的感觉在判断,很少做过认真分析。 接着我又问他觉得一个外来的NGO能设计出符合他们当地的图书室吗?他想了想说不能。我说对,如果没有他们当地的人积极参与,一个外来的NGO要帮助他们设计一个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运作良好的图书室或者社区文化中心等,是非常困难的。他也表示同意。 然后我问他怎么做呢?他慢慢开始思考。开始他跟我说提一些思路,比如怎么热心的当地老师(尤其是人就是本村的)和喜欢读书的初高中生结合起来,组成读书小组和图书室管理小组等。但好像光靠这些人还很难保障图书馆的正常运营。 我就先放下话题,我又随便和他聊了聊他们村里的情况、他家里的情况。他告诉我他老爸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现在他又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我开玩笑,他们家是当地的“书香门第”。我们聊得很开心。 然后我又问,他们同学中是不是也有上大学的,有联系吗?他说有,邻村就有,有联系。我就问他,他们能不能几个同学一块来联系起来,肯定没法在几个村同时建,但能不能现在一个村子里建图书室呢? 他稍有犹豫,但马上告诉我,没问题。然后我让他来想象这样做,实际上还可能增加村与村之间年轻人的交往,频繁的交往也可能更容易活跃大家的思维方式,而且并不一定需要每天去图书室,只要每周可以去交流一两次不也挺好吗?等等。 现在他在尝试构思,怎么把他们当地出去的大学生、当地的老师和贤达人士、以及仍在当地就读的高年级同学组织起来,设计一个能融合本地多种资源、能持续运营的乡村图书室方案。 他希望,他能做到这些的话,我和朋友就能帮他们来建图书室。我说没问题。因为我相信,很多参与乡村图书室建设的NGO都希望看到当地人的努力,在必要的时候,也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 提出我的设想。 昨晚上回来的路上,我又在想,前两天是发起了一个话题,来收集“关于书的100问”,这是从问题入手。此外,还可以从榜样入手,直接让大家来介绍各自周围的榜样,一块来分析各种榜样的经验,看哪些经验更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发动大家,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 但由这种思路进一步延伸的话,是否也可以延伸出一种思路,比如怎么寻找真正爱书、懂书的人,让他们成为乡村图书室申请和运营的核心力量? 然后我就在想,如果让我草拟一份《乡村图书馆建设的简明指南》的话,我会怎么来写?下面是初稿: 标题:让喜欢读书上网和关心当地事务的人,来运营和管理乡村图书馆! 请所有抱着为家乡建一个乡村图书室的朋友,认真读以下文字。这既包含了我们被迫接受部分现实的妥协,也包含了我们坚守理想所进行的思考,同时包含一些要求和建议: 1、我们对乡村问题都已有了足够深刻的认识,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做大量的调查,我们只是想寻找喜欢读书上网和关心当地事务的人、寻找和我们一起重建家园的合作伙伴。(简单地说,我们不是来献爱心,而是要寻找“重建家园”的合作伙伴。) 2、我们首先要和大家一起来在我们的家园建立“图书室”,让“新文化”先有在我们的家园扎根的可能。(同时,图书室既是各地家园重建中的文化信息中心,也是许多NPO的联合办公室。) 3、但也要说明,任何NPO(公益组织)都无法设计符合每个当地实际情况的图书室,只有我们当地人的主动参与,加上相关组织的协助,事情才有可能变得简单。(所以说,本地人是乡村图书室建设和运营的核心力量。) 4、我们的第一个要求是,找到12个真正喜欢读书上网和关注当地事务的人,再来找我们。(这源于《富兰克林自传》的启示,富兰克林正是用这种简单的办法,让早年还被欧洲人耻笑为蛮荒之地的美国,在三五年时间变成文明世界的新力量。)——(请,从你周围找出这12个人,这12个有知识有能力且具有分享精神/Sharism的人士,将是你我“重建家园”中最好的伙伴。) 5、请在线下线上,分享这12个人关于读书上网和成长的故事。——(请牢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6、在向我们提交援建图书室的申请之前,请先认真了解“公益信托”的游戏规则。简单地说,就是你只有借阅和参与管理的权利,我们也只是一家公益信托机构,所有的图书资源都是社会的。(要建乡村图书室,请了解乡村图书馆的公益信托机制。向我们来借,别向我们来要。我们向捐助人负责,你向我们负责。)(注:当然我只是一个简单的思路,还有很多东西有待进一步探讨。) 7、请优先考虑把“社区图书室”做成孩子们真正的第二课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学习、与伙伴一块学习的环境。学校教育做不到的事情,我们要做到。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孩子们缺少了自学、与伙伴一起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老师的工作压力也很大,教育改革也无从谈起。(请认真思考我们的建议,把“社区图书室”做成孩子们真正的第二课堂) 8、建议你把最初的努力目标设定为,要像大的美术馆那样,有住馆艺术家、工作人员、志愿者、艺术爱好者等构建起来的自组织学习社区,在乡村图书馆的运作中,也要构建类似的自组织学习社区。(即,以乡村图书室为中心,建立当地的自组织学习社区。) 9、我们知道这些工作极富挑战性,组织协调工作会面临极大的考验,所以请组织者认真研读“议事规则”,吃透它,用活它。(>袁天鹏翻译的第十版《罗伯特议事规则》,是我们为”组织工作者“推荐的必读书目。) 10、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所以请保持开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既时刻寻找专业的力量,也要理解并释放业余的力量。(用好业余的人,做好专业的事。) 11、只有满足以上条件的人,才有机会加入我们的工作支持网络。 12、而当你们把图书室真正成功运转起来以后,成功不仅属于你,属于你的伙伴,也属于你的家乡,也包括我们所有人。反过来,你和你的伙伴,也将受到你的家乡和我们所有人的尊重。(但仍请牢记,《蝙蝠侠》中“班叔叔”教给“蝙蝠侠”的一句话: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让我们一起建设我们的未来家园!) …… 欢迎大家来讨论这个话题。 ..

Tags: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 Comments (2)


[讨论]假如用“开放获取”的思路来做“乡村图书馆”…

十一月 23rd, 2009 by 小石

给心平基金会伍松介绍“开放获取”时,我顺便提的一点关于乡村图书馆的构想—— * 比如心平基金会完全可以资助一个供各地学校免费下载的数字图书馆,并鼓励大家来提供开放获取的论文、图书、教材、视频等资源。 * 但不同于学术出版市场的是,不能强调要作者来交纳审稿费,并且为了鼓励参与,可以提供按点击量、下载量等向给作者支付稿酬等。 * 同时,根据点击量、下载量等数据,可以挖掘出许多有商业价值的优秀图书、教材等以及背后的作者及教研团队等,使项目具有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 * 各地学校也完全可以由师生自己来下载,或根据需要来打印装订图书、文论等资料。 * 这样做的话,同时也为社会各类机构参与或资助乡村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平台。 * 同时也将从整体上,有效地推进教育变革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欢迎各抒己见。

Tags: , , , ,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