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旧文]“家庭教育”背后的问题

这儿有一篇应该引起重视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乡村教师,描述了一次“令人尴尬的家长会”,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我把这篇短文全文转到这儿:

    本周三下午,我们学校组织了全校的家长会。我教的班级有36人,家长到了12名,才三分之一啊。这其中也许有班主任工作的失误之处,但更多的问题是,农村家长作为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一员,很不尽力啊!

    在家长会上,我坦然向家长进言,如果家长们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将来,光靠我们老师,绝不会成功。说得通俗点,家长们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将来,我们老师更不想管。

    前几天,我还生气地体罚了一名淘气的学生。这位学生的家长,经我再次邀请,都未能与之见面。现在想来,管他干吗!

这篇文章反应的问题非常突出。

恐怕尴尬的并不只是这位老师,许多乡村老师和他一样,可能都面临这种尴尬。

“家庭教育”作为一个问题这几年普遍受到关注,表面上是随着城市的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学校老师觉得这一代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没法管,所以把皮球又踢回到了家长一边。

但也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在这儿往往被忽视了。我们还记得过去的学校,教室里到处贴着一些鼓励中小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要做“四有”新人等之类的标语,今天这一类标语已经越来越少了。

因为,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社会现实的反应,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多元化,学校必须放弃简单的教化,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将来对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说,学校已经将“理想教育”的责任,更多的主动交还到了家长手里。

而这样做是否合理,大多数家长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准备,随着城乡或者区域观念发展的不平衡在这儿一下子就显得特别突出。

我们把城市里普遍讲的那一套“家庭教育”的说辞,拿到农村里来,可能就会碰到这位老师这种尴尬。
对于相当多的农村家庭来说,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不仅希望学校能给孩子们传授一些知识,及一些所谓“做人的道理”,更希望学校让孩子们对社会现实和未来有个认识。家长多半只能起供养孩子上学的责任,孩子的将来更多的需要老师的指引和孩子自己的认识。

从农村老百姓对转型社会、对产业行业调整、对职业分化等的认识来看,把孩子们的“理想教育”以强调所谓的“家庭教育”草率地交还给家长,是会出现很大问题的。

同样,在城市里,我们看到“情商”、“财商”以及各种兴趣班,很多时候,与其强调它们各自的价值,不如说它们是学校放弃“理想教育”之后社会提供的一些 “替代品”(很多“替代品”——人脉关系、经商理财技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或至少将来能多一种生存技能等——都是直接围绕所谓“职业人生的成功”展开的)。

在城乡之间,相同的是,家长可能一样的盲目,不同的是,城市家长或许多了一些替代品的选择,而所有孩子们的人生和理想都被忽略了!

我们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更多的探讨。

原文链接

分享&收藏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