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Posts Tagged ‘社会化学习’


书能读完吗?

十月 8th, 2009 by 小石

有一次,我问朋友的女儿小新,当时她小学六年级,很喜欢读书,所以我问她到了一个大书店,她会怎么想?她说,她好想把那儿的书都全看了。我笑着问她,能看完吗?她也笑了说,不能。我说不能那怎么办呢?要都看完吗?小新就开始思考。 为了给她一点提示,我给她举了字典的例子。我说小新,字典里的汉字你都认识了吗?她说不认识。我说但是碰到不认识的字,你会不会查字典?她说会。然后我说,书也是一样。知道了汉字在字典里是按照拼音、部首等什么方式编排的,碰到了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查。同样,知道了书一般大致都分了哪些类,在用到的时候,知道怎么去查就可以了,不是吗?她好像有若有所思。 然后我又多说了几句,说人的精力往往很有限,要时常跳出自己的问题,去从全局来提纲携领地看问题。否则我们看了许多相似的书,看得很过瘾,但也可能错过了许多更精彩的东西,甚至使我们陷入片面。另外,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书也一样。这些分类的差别,既体现了不同的视角,往往也蕴含着对一些问题认识上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和分歧点,往往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东西。从这些地方来展开的话,往往也可以让我们对一些相关领域的问题有一个较综合的了解。 这些多余的话,我不知道当时她能不能懂。但现在应该能懂了。她已经读高二了。可惜我现在不能给她打电话。只希望小新在学校过得开心。

Tags: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1)


博物馆与未来教育

九月 23rd, 2009 by 小石

余波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接触博物馆教育——唤醒感知、塑造人格》。在这儿,我不想谈论人格,只想顺便介绍不同学科实践者的一些感知。 陈丹青在谈艺术教育的时候,认为不是艺术院校,而是美术馆、博物馆才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除了丰富的藏品,更重要的是,由驻馆艺术家、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等构筑的开放式的艺术文化社区,才是整个社会艺术教育的重要基础。(参陈丹青《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试论当今中国艺术教育的两难》)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对建筑教育也持相似的看法,不同的是,作为建筑师,他不仅活跃在建筑双年展上,更注重把自己协力造屋与乡村生态民宅的实践和双年展、和事件(灾区重建)、和媒体等有效地连接起来,搭建一个在线/流动的建筑博物馆/训练营。 同样在计算机教育上,python中文社区等自由软件社区就是最鲜活的“在线博物馆”,是比任何大学的计算机院系可能更适合“计算机新生/未来程序高手”成长的一块土壤。在这些社区里,学生在学习编写程序的同时,就可以了解业界的各类知识和一些前沿动态,并与老程序员就某些问题深入交流,接触参与一些开源项目和相关活动,同时,为日后的求职和工作等做好了铺垫。 被活跃“图书馆2.0/lib2.0”圈子所激励的范并思老 师在被问到,“美国Google公司与世界上的主要图书馆合作,计划建立世界最大的网上图书 馆。有人认为这一信息革命将改变世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网上数字图书馆将给他们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时,他回答说,“图书馆学的核 心理念之一,是追求知识的最大限度共享与无障碍传播,以实现知识与信息领域的社会公平。数家世界知名大图书馆与Google签约,顶着出版界的压力开展图书数字化工程,实际上也是受这种理念的驱使。”(参“对话范并思:网上数字图书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不仅让我开始质疑,是教育界,还是图书馆界,才是当前社会教育文化改革的重心? 有了以上的铺垫,我觉得Oliver Ding的“二月创想:博物馆2.0工作组”,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想法: “创想简介:这个创想的构思是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协作群体,这个群体的主 要目标是分享、探讨如何运用社会化网络技术和工具来推动大陆博物馆领域的创新。这个群体的参与人员不仅仅包括技术人员,也包括设计、教育、营销、传媒等各 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些跨学科的专业人士,在业余时间参与博物馆2.0工作组的事务,通过网络来展开协作。” 这些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外学习、行业学习或者说社会教育等系统,是我们个人学习及未来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也是出于同样的考 虑,我觉得,在推进社会化学习与开放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社会化学习/电脑爱好者小组”等推动校园信息化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支持性团体,是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Tags: , , , , , , ,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关于“反SNS”和“信息化迷失倾向”问题的答复

九月 11th, 2009 by 小石

有同学留言: 很希望大家看后能发表一些自己对SNS网站和当今反SNS潮流的看法。这个总结写了很长时间,字数都有点让我自己吃惊了,不过总算把感兴趣的东西全都罗列了出来。尽管这里的篇幅不长,我却非常在意关于TWITTER使用的部分,而这种信息迷失化倾向其实不仅在twitter上有,在FACEBOOK、校内,尤其是开心网上其实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现在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所以我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 (该同学的总结在这里略过) 我的回复是: 关于反SNS和信息迷失化倾向的问题,我觉得你可以试着先从以下几点来思考,然后再去判断: 1、网络为什么会从Web1.0到Web2.0? 2、Web2.0提供了自组织的工具和可能性,但我们如何来把握自组织的路径、策略和方向? 3、自组织是否就等于无组织?成功的自组织具有什么特征?

Tags: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积木玩具能帮我们思考?

八月 19th, 2009 by 小石

论坛里这个讨论帖由同时收到积木玩具所产生的思考,让我想起了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推己及人》一书中,有一篇回忆老友的文章里提到的“铁积”,他的朋友认为在儿童教育中推广“铁积”(注:可以理解为一种铁制的积木)极为重要,费先生的回忆也颇为动情;后来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从小培养21世纪的人》中,更把这种差异上升到教育文化的差异上,并上升教育科学的探讨和重新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互补上来。但如何进一步认识“铁积”文化,仅仅从实践和动手能力来解释,似乎是不够的。 林建祥老师今天在讨论帖里的把搭积木和学习的过程以及面向对象语言的结构结合起来阐述,尝试对儿童早期信息技术教育做一些探讨,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发在讨论贴里,也顺便转贴在这儿: 用搭积木的过程,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和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结构,似乎是一个成功的隐喻。但搭积木的过程,是否也常常因为特定的要素或“积木块”,给“要素分析”设定了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有形的要素或“积木块”,常常造成一种难以逾越的障碍。 比如人们很难一下子从七巧板想到需要设计十五巧板,更不用说有时候需要从七巧板跳跃到地球仪这种模型。我经常发现一些玩积木或游戏的高手,在生活和其他方面很迟钝,也就是说搭积木的过程产生的经验,在迁移的过程中,可能在哪儿出现了阻碍? 我猜想,认识到要素的多样性,与在特定的要素之间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可能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更为重要。问题也往往来源于我们无法从现实中抽象出一些有助于分析的要素,必须借助其他各个专业领域的视角,才能使我们习得的一些面向对象的分析、建构方法等发挥作用。这可能也就是IT人员常说的,“技术不是问题”。 另外,我猜想,计算机与互联网在近年的迅速发展,可能更多的也来源于,IT人员首先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重点发展了blog、tag、社会化书签、mashup等技术平台,给大家自由定制和提取自身“积木块”,创造了各种可能性。玩别人的玩具的同时,更突出玩转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反过来,因为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自由生成与问题求解的空间,又给IT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或许,这是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可以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经验。 补充: 这个讨论也可以部分地回答为什么当前的网络游戏,没有带来良好的学习迁移效应,却制造了“网瘾”的骂名。

Tags: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如果学校里有电脑爱好者小组…

八月 19th, 2009 by 小石

这是我在教育大发现及相关社区里发的一个讨论帖,我写的内容是: 最近和翟涛老师讨论怎么通过学生兴趣小组的形式,来辅助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并激发校园里社会化学习的热潮时,我们注意到学校里,学生的兴趣小组少,教师工作也会特别累。 如果学校里有电脑爱好者等小组,不仅可以像“老师的小助手”一样,给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在课余普及Web2.0与社会化学习等 知识,而且这种小组的存在,使各年龄段的同学不分年级地都能参与进来,可以给信息技术教学创造一种校园内的、持续性的支持系统,同时也给校园里增添一种富 有感染力的互助文化…… 以下是阿伟老师的留言和我的回复: 2009/8/19 阿伟老师:  参与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本地区初中和高中搞课外小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参加比赛。信息技术老师工作上要做出点成绩,学生的比赛成绩是重要方面之一。考核、评优、评职、工资都是和成绩连在一起的。 ===>在wiki里,我在这儿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少,就是为了和一般老师发起及竞赛左右的所谓课外小组相区别。在师生之间,老师本来比较强势,然后再去直接领导学生兴趣小组的工作,那么老师的个人魅力很可能取代学生的兴趣,所谓自治性很可能也就荡然无存。 所以,在学生自治性组织里,教师应该主动退到后台来,让学生随着兴趣等自由探索。 具体怎么操作,可以尝试来设计一套基本的规则。另外,珍妮·古道尔博士发起的“根与芽”,以前出过一个类似的培育学生自治性组织的小手册;还有,《罗伯特议事规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的起点。但具体怎么操作,仍然有待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 学生一天在校时间里普及Web2.0与社会化学习的可能性极小,一周1-2节信息技术课,需要学习知识较陈旧的课本上的内容。 放学后晚上作业大约需要1.5-2个小时时间。(周六、日能休息一下,锻炼一下身体)。 一切为了考高中、考大学这个实际的目标,没啥好办法。 ===>在探讨Web2.0与社会化学习的同时,我们就是要探讨,如何从学习与工作自身的规律入手,来超越应试目标。此外,我们相信,学生有自己的办法来普及Web2.0与社会化学习,比如校园的黑板报、手抄报,包括周末同学聚会等等。重要的是,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老师要认真当一回学生。 可参几年前的文章, 教育改革:要大力促进职前教育的深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24l.html 和新近的一点资料整理: 个人梳理:从职业指导到社会化学习的实践 http://sociallearnlab.org/xiaoshi/?p=260 通过学习了解:普及Web2.0与社会化学习是一个先进的方向。 在教师培训项目里加入可行,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协调官方机构) ===>教师培训是一方面,但如果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之前,有一些老师和同学已经开始动手实践,当大规模培训的来时,不再只是“外来的和尚念经”,而且有本地的老师和学生团队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实践,那对当地师生来说,又会有什么不同? 希望寄托于未来,在目前各师大广泛推行最有实际意义,10年内走出师大的新教师将会以新的学习和交流方式踏上教育岗位,做为润滑剂慢慢更新的旧的教育队伍。 ===>很好的建议,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一些自由软件社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家会逐步形成联盟,并在师范院校以及各个大学,逐步展开工作。 – 欢迎参与这个讨论。

Tags: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老玉米校长的到来,是社区最好的生日礼物

八月 19th, 2009 by 小石

下面是7月29号社区沙龙暨社区发起一周年小聚之后隔了几天,在这次沙龙讨论帖里记的几段话,其中也包含了我对这一年社区实践的一些基本认识和态度,所以刚才又看到以后,觉得还是贴在这儿,时常给自己提个醒: 已经过去几天了,因为一直参加其他研讨活动,一直没有来得及留言,但当时沙龙的情况仍历历在目。 当老玉米校长带着几个校长走进来的时候,我更加明白,这一年来,不是我们做了多少努力或者多少有效的工作,而是许多像老玉米校长这样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他们自己对网络和社会化学习由衷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才使我们有机会坐在一起,分享我们大家的快乐和向往。 我们都不由得为老玉米校长的努力感到欣喜,并非常希望能和其他几个校长一起,分享我们在社会化学习实践中的发现和快乐。我们也非常欣慰地看到,一个真正的、自发的、自生长学习社区,正在甘肃张掖地区的老师和同学们之间逐渐诞生。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为不断地这些老师和同学加油和分享他们的快乐。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Web2.0和社会化学习给老玉米校长等带来的变化,也非常高兴能和这些渴望改变,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推动当地教育变革的老师们一起工作。 似乎加上当天我们参加了wiser-u组织的中法Web/education/science研讨会,这一天的快乐多了一点,我们过多地在分享着快乐。甚至没有能让几位校长,多说说他们在网络教研等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许,那个场合本身也不太适合更加严肃地讨论一些问题。 但所有这种误会,并不等于我们和几位校长之间相互没有感知和进一步交流的愿望,而是因为我们彼此可能都更深切地想探讨,而快乐往往是即兴迸发的,问题却总是经过思考和过滤会姗姗来迟。我们分享快乐的冲动,也暂时压制了校长们的问题。但当终于我们可以让大家快乐中间稍微歇息一下时,老玉米校长等的问题和思考,却是那么绵长,短短几句话,似乎都说到了大家心坎上。 另外,经过这么一闹腾,我发现校长们从原来的拘谨,也开始逐渐活跃起来,不再口口声声又“口是心非”地称呼什么专家不专家了,回到一种真正讨论问题的氛围中,回到一种更加坦率的学习伙伴的关系中。这也是我们最期待的。 我希望,这次交流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不仅是老玉米校长、几位校长甚至张掖教育自发式变革的新的开始,也是“教育大发现”社区在经历一年初步探索之后的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共同努力! —- 另外,在7月份的社区简报里,我也用同主题记了一段话,顺便转在这儿: 7月底正好是社区发起一周年的时间,我们商量这期沙龙大家可以做一次比较轻松的座谈。希望和大家一块来回顾一下一年来我们共同走过的路。这一年来我们是怎么聚到一块,社区又是怎么发起的,又怎么一步步走过来。以及这一年来,那些让我们激情澎湃的时刻,那些关注我们、或和我们一起实践的人,那些值得记忆和分享的小花絮,等等。希望这次聚会,能让我们重新认识社区和我们自己,也为新的一年做好准备。 很巧的是,老玉米校长说他们要来北京参加培训,所以这次沙龙又变成了和老玉米及他们甘肃张掖其他几位校长之间的座谈会。当老玉米校长带着其他几位校长走进会议室的那个时刻,我想在场的很多人都更加明白了,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老玉米校长这样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他们对互联网发展和社会化学习由衷的热爱,和他们为此所做的不懈努力,才使我们大家选择了聚到一起,并呼吁更多的老师、学校和同学,以及家庭、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到这场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的变革中来。同时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大家连接起来,不断地为大家的努力加油,并和大家分享彼此的快乐。 附: * 7.29社区沙龙通知及讨论帖 * 活动故事及照片 * SLL’ 2015愿景

Tags: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西部农村教育到底缺什么,谁能改变?”

八月 14th, 2009 by 小石

李明山老师在讨论帖“一所学校:甘浚镇星光小学”(甘肃张掖一所乡村小学)中问大家: 我一直关注大家对一个村级小学的讨论,我罗列几个关键词:西部农村;农村教师;农村教育;教师观念;教育投资;信息化建设;师资力量;考试成绩;教育质量。 这个学校前几年才辞退了几个“民办”教师,2009年2月辞退了最后一个代课教师(没有工资可发)。 我想大家应该以此为例,思考一下: 西部农村教育到底缺什么,谁能改变? (抛砖引玉)我的感受是: 1、缺办学自由。只有办学自由,才能更自由地进行各种教育实践。也只有办学自由,才能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真正参与到教育变革中来。即使已经陷入这样的困境,仍然不允许自由办学,等于扼杀了分头突围的可能。 2、缺网络。网络协作可以使乡村老师从繁重的课业中得到部分的解放,同时使乡村之间更加有效地连接起来,大量的城市教师、大学生、社会志愿者等,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乡村教育中,并为乡村的教育和文化重建的创造各种可能性。 3、需要对未来整个教育的情况有一些预见。比如,和余波讨论生物学茶吧时,我们谈到: 上次侯爽来的时候,我在做社区简介ppt时,探讨了我们社区当前的一个主要特征是: * 以大学教育技术教研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为主线,初步形成了一个Web2.0与社会化学习及开放教育的自生长学习社区; 在整个教育的信息化过程中,既有一定的示范性,又能发挥一定带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可能很自然地会产生一些基本的延伸: * 比如在大学,可能既衍生出一些专业学习/学科发展的学习社区,又进一步衍生成新的通识教育和个人综合发展的自生长学习社区; * 在中小学,可能既衍生出各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的学习社区,又进一步衍生成各地区综合教研的自生长学习社区; 这其中,中小学开的科目,大学里基本都有对应的专业,比如语文/中文、英语、数学、生物、物理、化学、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等,而大学里往往有很多中当前中小学可能闻所未闻的领域。 所以,从大学开始的专业学习/学科发展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和将来从中小学开始的区域综合教研自生长学习社区,有一定的交叉和互补性。当然也不妨碍个别科目的专业学习/学科发展自生长学习社区和中小学相应科目的教研社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生物学茶吧,我们还不太清楚是否会是这样一个大学专业学习/学科发展和中小学生物科目教研结合起来同步发展的社区? 而中小学教育改革总的趋势,一方面是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课改(压缩必修科目、减负)之外,另一方面又会增设各类小课程、强调通识教育等,也使中小学教育进一步差异化。 将来大学各类专业学习/学科发展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必然会以小课程、课外活动等各种形式,与和中小学区域综合教研改革等发生结合。与我们一些大学附 中附小或者许多西方贵族中小学里,依托高校使中小学的小课程和课外活动较为丰富,为师生创造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的情形,会有些类似。但因为大多数中 小学不可能都挂在某些大学下面,做其的附中附小,但网络却为这些学校提供了另外一些可能。 另参:http://tiny.cc/SLL2015

Tags: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个人梳理:从职业指导到社会化学习的实践

七月 31st, 2009 by 小石

educhina论坛中,有朋友提出: 我回国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很多对今后的生活很迷惑,也知道现在就业困难,尤其是差一些的院校,信息资源很缺乏。 我们能不能弄一些帮助大学生认清以后生活方向,提供就业指导的网站?我们可以考虑让家长出钱,我想他们会很愿意。 我和北大教育系的一些教授谈了,她们都很支持,可以提供一些资源。 引发了我一连串感想:遂列了以往一些关注、思考和睦前的实践。“教育大发现”的社区实践也正好一年了,也算是我对个人工作的一点反思和梳理吧。有机会的话,再围绕相关话题做具体的梳理。 几年前的几篇文章, 教育改革:要大力促进职前教育的深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24l.html 和一位系领导讨论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2it.html 案例分析: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日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6qy.html 学术界对就业及整个社会及教育变革的一些反思: 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国内对通识教育改革最集中的一次讨论) http://www.forum1.cn/list.aspx?cid=98 会议出版的图书:《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99750/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自觉系列”文章 http://www.forum1.cn/show.aspx?id=584&cid=217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http://www.forum1.cn/show.aspx?id=48&cid=108 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和限度 http://www.forum1.cn/show.aspx?id=20&cid=108 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http://www.forum1.cn/show.aspx?id=21&cid=108 总体感受: 这次讨论内容非常丰富,专与博的争论非常激烈;但仍延续了“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一的讨论视角,学生在整个的讨论框架中,似乎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此外,对网络给个人成长、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的变革也缺乏必要的认识。 目前我们的一些认识和行动: 教育大发现社区——社会化学习与开放教育实践 Http://sociallearnlab.org 当前发起的一些项目, 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GLCTManual200905 大学生学习手册:社会化学习与未来家园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College_Students_Learning_Manual 附: Edu2.0的对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alxc.html 教师节,来自学生的挑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bgxt.html 社会化学习与应试压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by9t.html 走向社会化学习,推进工作架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c07w.html 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译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8zuu.html 写作文里有什么门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21c.html 给孩子们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飞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60t.html “教育大发现”名字的由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b5hi.html —

Tags: , ,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写给SLL2009s各班的同学

七月 21st, 2009 by 小石

本文是接着庄老师提的倡议“推荐学科软件工具”,首先写给SLL2009s各班的同学,也是写给大家的—— 来自各个院系的同学,在SLL2009s各班上,进行了一学期的“Web2.0与社会化学习”探索。课程要结束的时候,大家希望这种刚刚开始的实践能够很好地延续下去。 尤其是考虑到大家对Web2.0工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践之后,可能会在进一步地、各自的专业学习的实践和推广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既是同学们个人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也是Web2.0在各个学科领域实践中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所以庄老师给SLL2009s的同学们提了一个倡议是,无论大家以后在各自的专业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什么与“Web2.0与社会化学习”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到这儿来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你来问,大家答”。 在和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实践和讨论“Web2.0与社会化学习”时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鼓励大家来这儿探讨。 当然,不仅仅是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来问问题,如果在专业学习上有什么探索和发现的喜悦,也可以和大家一块来分享——“你的喜悦,大家分享”。 而关于分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在专业学习上发现什么比较好的专业软件或工具,也可以和大家来分享,包括自己的使用经验等。 同时大家可以有意识地来管理和维护自己在社区里提的一些Web2.0在专业学习实践上的问题和专业实践上的一些发现等,利用自己的blog、社会化书签Diigo/Delicious或者社区wiki等,和大家分享你持续关注和探索的成果。使每个人自觉地成为这个“教育大发现”时代中的一员!

Tags: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推荐一个Web2.0与作文教学改革的案例

六月 2nd, 2009 by 小石

小石的推荐语: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思考: (1)学生写作文的烦恼,比如写什么,怎么写,怎么从写作中得到学习;(2)与老师批改作文的烦恼,比如减少大量的重复劳动,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和闪光点集中进行评价和引导;(3)以及以往作文教学本身存在的一些的问题,比如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多少帮助;…… 怎么走出以上三方面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挑战?丁老师利用好看簿图片故事平台,在作文评价方面作出的尝试,不仅部分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还让我们可以更大胆地来设想:怎么让作文教学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比如 (1)学习兴趣的发掘和培养,(2)社会化学习方式的养成,(3)多元智能、系统思考及创新思维的发展,(4)以及学习能力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平滑迁移、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的化解…… 丁笑飞老师的案例介绍—— 日记:如此改革,让作文评语化虚为实 http://www.haokanbu.com/diary/20819/ PPT:借助网络,有效评价 http://www.haokanbu.com/story/191307/ 另附: 几年前参加新东方徐小平老师等,和一位语文老师探讨了语文教师职业发展之后,我给这位老师写的一封公开信: 写作文里面有什么门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21c.html

Tags: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