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Posts Tagged ‘图书馆’


邀请大家就北师大图书馆是否应向校友和社区开放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月 25th, 2011 by 小石

邀请大家关注和参与我(@小石_新阅读)和@北师大图书馆员-刘兰 老师的一个对话: 我: 刘老师你好,我想了解一下,在外面工作的人能不能在师大图书馆办证借书?我查阅师大图书馆的服务中没有相关介绍。另外,针对在师大工作过或师大毕业的学生,师大图书馆有什么针对性的服务政策?我注意到,MIT等国外高校很重视为其校友等提供终身教育支持,不知师大怎么做? 刘: 校外读者可以来我馆临时阅览,请带本人的身份证在正常上班时间到图书馆旧馆一层行政办公室办理临时阅览证。 1.收费情况为:各学科资料室每天5元,其他阅览室每天3元。 2.只提供阅览,不能外借。若要复印所需图书,请遵循各阅览室的要求。 3.若要查询电子资源,在收取每天阅览费用的基础之加收电子资源使用费。 4.与本馆有馆际互借关系的高校学生可持馆际互借证来我馆阅览,详情参阅“本馆主页”的“馆际互借”,或者电话(58805086)咨询。 5。图书馆开馆时间详见主页。 鉴于资源、空间所限,国内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于在校师生,兼有少量的社会服务功能,已毕业的校友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尤其在北京,有国家图书馆、北京市图以及北京市各个区的公共图书馆,还有中科院、医科院、农科院、中信所等系统内的专业图书馆可供选择。 我: 谢谢刘老师的回复。如果说把师大的图书馆从学校里面分离出来,以社区图书馆的方式运作,同时永久性地向学校、校友和附近的社区公民提供服务,你觉得需要做什么?有什么困难? 我的问题是,我虽然毕业了,但经常去师大,却不能在师大图书馆借书,所以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许多公共图书馆可以向任何所有公民提供永久性服务,而到了我的母校,毕业了图书馆就不提供服务了,连一个公共图书馆都不如,而且还一大堆理由。所以我感觉,好像还不如索性改为公共图书馆。 因此,希望刘老师可以帮忙分析一下,在开放问题上,师大图书馆的具体困难在哪里,看看我们是否需要进一步调研或直接向馆长请教。必要的话,我可以联系校友会和校长,讨论这件事情。 刘: 你可以先调研一下北大清华的相关政策,我也请教一下领导,咱们再交流。 我: 谢谢刘老师。其实我只关心我的母校师大的图书馆是不是对校友和社会开放,北大清华有没有开放,我并不太关心,师大不应该做什么事都看北大清华怎么做吧?但我可以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他们有什么好的做法,我也会向大家介绍。 刘: 理解您的想发,但调研一下同行一方面能为咱们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能使你的提议更具说服力,您说是吗? 我: 呵呵,谢谢,我也理解您的想法,我只是要表明一下态度。 校友农民之子老会员@快乐小陶子流动图书馆 的意见: 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图书馆开放的问题上,我们北师大确实可以做到哦。北大清华在我心中从没有北师大那么重要。希望不仅对校友开放,而且对所在社区开放,这样才能影响社会大环境成为开放的教育环境。   附:该微博讨论的地址: http://t.sina.com.cn/1191575751/eATximMDUak   另外,欢迎大家介绍北大清华,及各地图书馆还有什么好的做法。

Tags: , ,
Posted in NGO,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


博物馆与未来教育

九月 23rd, 2009 by 小石

余波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接触博物馆教育——唤醒感知、塑造人格》。在这儿,我不想谈论人格,只想顺便介绍不同学科实践者的一些感知。 陈丹青在谈艺术教育的时候,认为不是艺术院校,而是美术馆、博物馆才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除了丰富的藏品,更重要的是,由驻馆艺术家、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等构筑的开放式的艺术文化社区,才是整个社会艺术教育的重要基础。(参陈丹青《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试论当今中国艺术教育的两难》)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对建筑教育也持相似的看法,不同的是,作为建筑师,他不仅活跃在建筑双年展上,更注重把自己协力造屋与乡村生态民宅的实践和双年展、和事件(灾区重建)、和媒体等有效地连接起来,搭建一个在线/流动的建筑博物馆/训练营。 同样在计算机教育上,python中文社区等自由软件社区就是最鲜活的“在线博物馆”,是比任何大学的计算机院系可能更适合“计算机新生/未来程序高手”成长的一块土壤。在这些社区里,学生在学习编写程序的同时,就可以了解业界的各类知识和一些前沿动态,并与老程序员就某些问题深入交流,接触参与一些开源项目和相关活动,同时,为日后的求职和工作等做好了铺垫。 被活跃“图书馆2.0/lib2.0”圈子所激励的范并思老 师在被问到,“美国Google公司与世界上的主要图书馆合作,计划建立世界最大的网上图书 馆。有人认为这一信息革命将改变世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网上数字图书馆将给他们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时,他回答说,“图书馆学的核 心理念之一,是追求知识的最大限度共享与无障碍传播,以实现知识与信息领域的社会公平。数家世界知名大图书馆与Google签约,顶着出版界的压力开展图书数字化工程,实际上也是受这种理念的驱使。”(参“对话范并思:网上数字图书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不仅让我开始质疑,是教育界,还是图书馆界,才是当前社会教育文化改革的重心? 有了以上的铺垫,我觉得Oliver Ding的“二月创想:博物馆2.0工作组”,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想法: “创想简介:这个创想的构思是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协作群体,这个群体的主 要目标是分享、探讨如何运用社会化网络技术和工具来推动大陆博物馆领域的创新。这个群体的参与人员不仅仅包括技术人员,也包括设计、教育、营销、传媒等各 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些跨学科的专业人士,在业余时间参与博物馆2.0工作组的事务,通过网络来展开协作。” 这些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外学习、行业学习或者说社会教育等系统,是我们个人学习及未来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也是出于同样的考 虑,我觉得,在推进社会化学习与开放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社会化学习/电脑爱好者小组”等推动校园信息化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支持性团体,是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Tags: , , , , , , ,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