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萨尔曼·可汗没有冒充老师

十一月 18th, 2016 by 小石

我看到 @侯瑞琦 老师在这儿(参知乎)提到“因材施教”,还有什么“混合式学习”。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点:

“因材施教”这句话里面,首先假定了学习过程中必然要有教师,而且学生是什么“材”教师好像是很清楚。

而萨尔曼·可汗的经验,首先是大量的学生在没有教师,只有网络和视频课程(后来再增加了练习系统)的情况下,怎么更有效学习的。然后才是怎么引入学校,来辅助教师教学,甚至所谓“反转课堂”的问题。

另外,在我看来,萨尔曼·可汗比较可贵的是,他不是教师,也没想冒充老师和火眼金睛,考虑某个学生是什么“材”,然后揣测或测试该怎么教。

他所面对的,只是在既定的教学体系之下,一个看似很小的,具体的课后辅导问题。

所以他只要考虑,学生对各科目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以及对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的知识地图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并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大画面”。即某种程度上,他只要回到知识本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知识点进行详细分解和条理化、趣味化……

也正因此,他才展示了技术来改变教育教学的可能性。

我猜想,萨尔曼·可汗的理工科背景,没有那么多教育学(包括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束缚,应该是值得我们来反思的。

这是我首先想回应侯老师和许多搞教育的朋友的一点。

(2012-01-30)

Posted in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


认识流动人口社区的一个视角

十一月 7th, 2016 by 小石

初到流动人口社区的时候,感觉问题非常多,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比较好。慢慢才认识到,所谓流动人口社区,主要是说大量人口涌入,打乱了社区原本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秩序。

社区自身发展的逻辑或秩序是什么呢?稍微展开点看,一是流动人口社区首先是一个分田到户以后,一盘散沙的村子,村子不仅治理体系比较乱,治理能力也没有了;二是这个村子都觉得要逐步走向农转居,城里面从单位制转向街区制现在不知道转得怎么样了,村子要转成什么样的居民区却心里也没底;三是目前村子这种一盘散沙的样子要转成居民区怎么转,转换过程中吃穿住行、生老病死,以及教育、住房、土地、财产等会发生什么变化,怎么保证平稳过渡大家也比较茫然;四才是大量的外来人口如何安置。

在这里,村子自己怎么实现农转居的问题可能就够大家头疼的,外来人口安置的问题可能都排不上号。所以,外来人口在城市里如何安居乐业的问题,估计得第三方或大家自己来解决。

Tags:
Posted in 社区建设 | Comments (0)


嘟嘟日记之:奶奶真是没救了

十一月 7th, 2016 by 小石

2016.11.07,周一

奶奶特别爱跳广场舞,腿都跳得疼还跳,爸妈怎么劝都不听,每天一吃完晚饭就去跳。
最近他们不光天天跳,还到处参加广场舞大赛,回来就让大家用手机上给他们投票,天天都让人投,谁都不敢说。
唉,奶奶真是没救了。

Posted in 说笑 | Comments (0)


乡农学校

九月 14th, 2016 by 小石

我理解梁漱溟的“乡农学校”,一个就是新思想、技术、观念等的引入,一个是地方调查和发展规划的讨论。核心是从结构上解决村两委等选举制形成的行政班子,几年一任几年一任,缺乏中长期规划的引导,短期行为严重。

你上来想这么搞,他上来想那么搞,甚至中央一个政策自己就先乱了,没有自己的主意,但老百姓没法跟领导这么折腾,最后导致干部群众成为“两张皮”。这是干群分化和原有组织迷失乃至丧失主体性的重要原因。换句话说,村长没有大家的支持,村长也会沦为上级部门的傀儡,即使他也不想。

另外,仅仅解决上下级部门的关系或主体性的问题是不够的,决策质量的提高,也有赖于新思想、技术、观念等的引入,或者说新教育的普及,否则同样一班子人,即使都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也很难把握整个市场和社会的情况,在村子发展的各项事务上作出高质量的决策。

Posted in 乡村建设 | Comments (0)


CSA新译:从“社区支持农业”到“社会化农业”

一月 20th, 2016 by 小石

对于CSA,近期的一个变化是,温老师他们在译法上尝试做了一个调整,用社会化农业等替代了社区支持农业。虽然用词上可能还不够精准,但我想反思肯定是有的。

从实际情况来说,CSA不是没有问题,社区支持农业,在别人哪儿是城市社区消费者联合起来和农场对接,以便通过订单农业帮助农场消化一部分前期投入的风险,鼓励农场走向生态农业。这个口号或概念之所以能够叫得响,和别人的城市比较普遍来说,是教区和选区,即是熟人社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城市社区的消费者比如较容易联合采取行动;另外,农业的话,又主要是大中型农场,农场统一、稳定、而较为持续出货的能力比较强。

但是到了我们这边,情况完全颠倒了——农村是熟人社会,但又是分田到户后的农民,生产的统一、稳定、而较为持续出货的能力不容易建立;城市里却只有新老居民,社区感不是被打破,就是还没有建立,城市社区的消费合作没有明确的抓手。CSA的简单挪用失败了,但这种城乡互助的探索不能停。

所以,基于农村首先发展起来的部分农户和合作社,尤其是后来在城市近郊搞起来的市民农园,先来搞“农夫市集”,也多少赢得一部分伙伴和消费者支持。但农夫市集也明显由农户或合作社在消化前期成本的事实,不容忽视。这里CSA原本帮助农业部门消化部分前期成本和风险的内在追求,仍然是大家继续探索的方向。

Posted in 乡村建设 | Comments (0)


浅谈中国乡建院至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和意义

一月 20th, 2016 by 小石

作为一个足球爱好者,我结合足球队的例子来理解“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和乡建院的基本角色,可能就是:
1,同乡同业类似前锋,直接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攻;
2,内置金融类似中场,解决攻守转换问题;
3,书院教育类似后卫,解决防守和后场发力问题;
4,孝道传统类似守门员,镇守最后一道闸门甚至必要时充当“门卫”和对方门前抢点射门的职能;
5,乡建院类似教练员,主要是解决赛前训练、战术布置和临阵指导等问题;
6,村两委类似俱乐部管理委员会,解决球队的发展战略、教练聘任和财务管理等问题。

换句话说,乡建院首先把教练员的角色引入到了我们乡村建设的这一场域中,而且帮助我们对球队或村落建设首先包含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内涵,包括我们各自在其中可能发挥的基本作用,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比拟。按说,一个球队是先抓进攻,还是先抓防守,抑或攻守转换,门将的选拔,或者教练聘任,甚至村两委的换届,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任何时候球队都有自己特定的状况和条件,任何选择也都有得也有失。重要的是,除了几场输赢甚至两三个赛季的输赢,更重要的是球队自身的输赢和球队长期建设的输赢。

但是放在整个国际国内形势上,有时候也不妨建议大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抓住当前金融危机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大好时机,加强内置金融的建设,强化攻守转换的职能,可能就是农村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一个突出的抓手!

(感谢中国乡建院几位老师先后的介绍,对还只是一点粗浅的观察,有关中国乡建院这些年来的实践和介绍,可以参考乡建院官网,尤其是其中郝堂村的案例。)

Posted in 乡村建设,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


浅谈家校互动和家长社区的必要性

一月 20th, 2016 by 小石

作为一个校长来说,学校作为一个系统的优化和改良总是很复杂的。但作为一个老板,与我们的用户或家长,直接交流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基本思路,一块探讨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学习系统构建,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基本的。

我们必须和家长坦率地谈论,即使我们持有怎样的办学理念和基本思路,在目前自上而下统一管理和分龄分级分科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基本模式下,我们的探索是有限的。成为名校不无功名利禄的冲动,能够更真实地面对社会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和社会,以及孩子和我们每个人的挑战,是我们内心最基本的需求。

希望家长能和我们充分认识,包括体谅广大教师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目前的困境,首先把了解基本的教育常识,直面孩子的情况和学习系统的构建,是家庭和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这里既包括孩子的学习系统、家庭的学习系统、学校的学习系统,更包括社区的学习系统,甚至社区的学习系统要更为基础。否则我们连孩子的安全都解决不了,学校和家庭从社区的逐渐退出和我们日益走向封闭是同一的过程。尽管我们表面上越来越开放,甚至似乎正在拥抱整个世界,但我们的学校和社会越来越虚弱和急躁的现实,大家不也会痛心吗?沙滩上难以长出一棵大树,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没有办法建立在沙滩上,尽管我们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已经越来越高。

另外,相对于逐渐成长的许多“家长社区”来说,“教师社区”的说法对于学校来说,还不是事实。教师队伍严格的条块分割和多级多头管理,包括不同学科话语的割裂、等级森严的现状和同样受名利驱使的基本事实。家长社区可能目前是对于家庭和孩子成长最直接的支持。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改革 | Comments (0)


不能脱离产业发展和社区发展谈教育创新

一月 20th, 2016 by 小石

从北大中国教育财政所王蓉老师分享的朋友圈里,注意到他们翻译了美国教育部有关教育创新的一篇文章,“教育创新集群:加速创新的步伐”(可自行查阅),并说和他们发起“教育20+”论坛成立的宗旨高度一致。

因此,我想简单回应一下:

教育创新集群是个好概念。不过,我感觉这里对教育创新的理解和表述上似乎比较窄?谈教育创新,我想首先有两个核心的问题要回应,一是产业生存与健康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文化机制,二是社区生存与健康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文化机制。换句话说,首先是产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创新。脱离产业发展和社区发展谈教育创新,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另外,产业和社区健康发展需要的教育文化机制创新,也不等于单纯的技术创新。在这一点上,我想提醒大家再次注意早期的Web2.0、中文网志年会、知识共享(CC)和开放教育运动等,可能包含了更开阔的视野。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技术 | Comments (0)


对科技精英纷纷谈“善良比聪明重要”的一点浅显观察和思考

一月 20th, 2016 by 小石

近来科技精英甚至部分互联网大佬纷纷讨论“善良比聪敏重要”这个话题,而且纷纷指向“用科技点亮生活”。

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业界时事的简单回应,可能更包含了大家的内心追求。或者说我们如何从教育学的视角来解释这种现象和行为?

换句话说,还能用古典教育是强调“安顿人心”、而现代教育是强调“改变命运”,这种简单二元叙事来解读今天大家对生命和发展的追求吗?

为什么有这种感慨呢?我想和大家一块看这几件事——

(1)是我们可以看什么现象触发了这轮的技术领域文化热,比如和百度的争议性做法可能有很大的关系;
(2)是要和这几年以来资本风起云涌的情况下,产业权力迅速集中和互联网发展的扭曲给业界带来创伤联系起来看;
(3)是要结合伴随“互联网+”而来的强化互联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大背景来思考;
(4)是要把资本和媒体怂恿下的功利主义盛行,广大技术从业者和科技精英之间逐渐断裂,以及广大科技人员包括科技精英真实的内心追求联系起来看;
(5)是要把国际大量的科技精英不计成败地纷纷投身科技创新,尤其是教育领域这件事,以及国内在线教育和创客教育强烈的商业取向这件事,结合起来看;
(6)是甚至也应该把2010年以后新崛起的一代科技精英开始纷纷为人父母,初尝科技与人性的双重体验,以及对教育和未来生活的纠结与憧憬这件事,也结合起来看,等等。

总之,我感觉这次的许多话,非常值得品味、进一步观察和引导。也欢迎大家进一步探讨。

Posted in 互联网,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


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力量

一月 10th, 2016 by 小石

元月5号和几个同事一块去参加毅桦他们组织的一个读书会(“周二读书会”),几个伙伴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各自的成长经历,尤其是他们的经历中都曾因为父母的一些做法给他们带来了比较长时间的困扰。回想我小时候的经历,和父母的关系似乎没有占到太大的比重,相反其他一些东西却给了我很好的滋养。

一是从小得到了老人的呵护,而且不限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我们家以前正门是朝南开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冬天的时候大家喜欢在我们家南墙下面晒着太阳聊着天,尤其是一些老人。我经常帮他们搬凳子和端茶倒水,然后听他们聊天。这给我一个很大的收获是什么,就是透过这些长辈尤其是老人的话里话外,我似乎看到了社会变迁,也看到了人生百态,看到了悠远的过去,也看到了朦胧的将来。我的命运似乎时不时在演戏,在他们话语的时空里此起彼伏,反复锤炼,而且我意识到人这一辈子,能做那么一两件真正让自己满意的事就不错了。我觉得这种的经历,是让我一直非常受益的。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老人之于人生、之于家庭、之于村落,乃至社会,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隔代教养”和“孝道”(参“为什么要孝敬老人的道理”),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珍视的传统。

二是在农村长大,从小跟着爸妈种地,包括和小伙伴在田野里玩耍。在种地的过程中,我读懂了作物和自然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的劳动只能顺应这些规律才有可能得到收获,而且也不是必然的,因为难以预测的事情还有很多,怎么进一步探索这些规律正是科学和我们的学习求学所要攀登的高峰。有时候干活累了,看着眼前茁壮成长的庄稼和远处的风景,也会忍不住发发呆,或者说心旷神怡,觉得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这大自然的一部分,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尽管农活有时候的确很累,但它让我更接近了这个世界最真实最善良最美的一面,也一直以来提醒我是否变成了一个书呆子,忘记了付出真正的劳动?

三是我爸爸是民办体育老师,不管我自己是否擅长体育,和体育似乎都结下了很深的缘分。虽然我有个体育老师的爸爸,但我爸其实并没有真正教过我多少东西。他想教我打乒乓球,没教两天看我太笨,就不教了。其他运动也一样,也基本上都没有教会。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说,直到高三接触足球以前,我好像都没有发现我有多少运动天赋。但对我影响比较大是,我们村以前每年都和邻村组织篮球赛,我爸爸常常当裁判。那时候电视还很少,村里的篮球赛和平时大家打打篮球,就是我们当时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因为村里打篮球的氛围比较浓,我们许多同学到了学校里也喜欢打篮球。打篮球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特点,他擅长的和不擅长的地方,要把每个人安排在他比较适合的位置上,发挥团队的作用。另外,是比赛就有输赢,场上争输赢,场下交朋友。今天输了明天赢了这是常事,大家是通过篮球让各村之间加强联系,也主要是图个热闹,顺便让大家都活动活动筋骨等等。生活里有许多比输赢更重要的事情。打篮球等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但不能把游戏和输赢当生活。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的这种对于输赢的看法,多少也让我对学校里的各种排名有时候很不屑。考试的确帮我注意到自己对一些知识有没有掌握好,但把成绩和排名作为区分好差学生的一种依据,让我觉得非常不屑,甚至觉得很多老师和校长真应该多参加一点体育运动,重新认识输赢成败和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自己。能够超越成败,做点真正有价值的事。

我不知道我的成长经历是否有点“非典型性”?但爸妈不管怎么严厉,以及在学校里怎么遭受老师的摧残,对我的影响似乎都不大。我也很早意识到爸妈和老师其实都是平常人,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有他们各自的苦恼和经历,我也有我自己的路要走。那些能给我力量的,也不仅仅来自家庭和学校。换句话说,我觉得把许多教育问题归结为家庭和学校的问题,可能掩盖了许多对我们的成长可能产生帮助的力量。这里只是说一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Posted in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