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Posts Tagged ‘通识教育’


个人梳理:从职业指导到社会化学习的实践

七月 31st, 2009 by 小石

educhina论坛中,有朋友提出: 我回国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很多对今后的生活很迷惑,也知道现在就业困难,尤其是差一些的院校,信息资源很缺乏。 我们能不能弄一些帮助大学生认清以后生活方向,提供就业指导的网站?我们可以考虑让家长出钱,我想他们会很愿意。 我和北大教育系的一些教授谈了,她们都很支持,可以提供一些资源。 引发了我一连串感想:遂列了以往一些关注、思考和睦前的实践。“教育大发现”的社区实践也正好一年了,也算是我对个人工作的一点反思和梳理吧。有机会的话,再围绕相关话题做具体的梳理。 几年前的几篇文章, 教育改革:要大力促进职前教育的深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24l.html 和一位系领导讨论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2it.html 案例分析: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日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6qy.html 学术界对就业及整个社会及教育变革的一些反思: 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国内对通识教育改革最集中的一次讨论) http://www.forum1.cn/list.aspx?cid=98 会议出版的图书:《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99750/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自觉系列”文章 http://www.forum1.cn/show.aspx?id=584&cid=217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http://www.forum1.cn/show.aspx?id=48&cid=108 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和限度 http://www.forum1.cn/show.aspx?id=20&cid=108 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http://www.forum1.cn/show.aspx?id=21&cid=108 总体感受: 这次讨论内容非常丰富,专与博的争论非常激烈;但仍延续了“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一的讨论视角,学生在整个的讨论框架中,似乎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此外,对网络给个人成长、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的变革也缺乏必要的认识。 目前我们的一些认识和行动: 教育大发现社区——社会化学习与开放教育实践 Http://sociallearnlab.org 当前发起的一些项目, 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GLCTManual200905 大学生学习手册:社会化学习与未来家园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College_Students_Learning_Manual 附: Edu2.0的对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alxc.html 教师节,来自学生的挑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bgxt.html 社会化学习与应试压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by9t.html 走向社会化学习,推进工作架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c07w.html 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译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8zuu.html 写作文里有什么门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21c.html 给孩子们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飞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060t.html “教育大发现”名字的由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600c70100b5hi.html —

Tags: , ,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TED来到中国

七月 2nd, 2009 by 小石

教授们可能没有想到,几个大学生和社会志愿者把TED大会带到了中国,这可能给我们仍处在迟疑、徘徊,甚至种种质疑中的大学“通识教育”(google一下)改革带来一线新的曙光。他们的中文网站TEDtoChina(TED中国粉丝团)上对TED大会做了简明说明: “TED是一个会议的名称,它是英文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TED是社会各界精英交流的盛会,它鼓励各种创新思想的展示、碰撞。……普通的讲座相比,TED演讲更加注重于创想 (creative thinking)的表达与推广,并且为不同领域间思想交锋提供一个适宜而持续的平台。” 不过我在想,为什么用技术(technology)、娱乐(entertainment)、设计(design)这三个单词来概括这个大会?另外又按照 TED排列、而不是ETD或DTE等其他顺序来排列?我没查过这个名字的由来,在这儿我们也来“创想(creative thinking)”一下,想想TED名称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是不是说,技术突破总是会给人来带来兴奋,让人忍不住就想玩;而玩着玩着,对技术及其应用 就有了更多的了解(Playing, Playing, Learning through Playing,玩着玩着就学会了);然后我们就想用它和各种技术的组合来为我们设计新的生活方式。不知道这样解释是不是合理? 还是看看相关的信息吧: TEDx中国第一季; TEDxShanghai演讲人毛向辉分享主义:一场思维革命; TEDx,将TED以最快的速度带入中国; 吴向东老师的图片故事TEDxSYSU中山大学; TEDxShanghai播客; 关于组织本地TEDx活动的十九条备忘录; 1,000 True Fans; TED Blog; 首届中国文化论坛05 年在北京香山举行,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题,着重讨论如何转变我国大学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 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是近年来有关国内通识教育改革最集中的一次讨论,会议论文、现场提问、回答和讨论等都 收入了《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这本会议实录中; …… (摘自:教育大发现社区简报·2009年6月份)

Tags: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我们需要“公民素养”吗?

六月 22nd, 2009 by 小石

每次听到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公民素养、职业素养等这些词汇,我就不禁皱起了眉头。刚才看Being老师这篇文章《中等职业教育中公民素养发展不可或缺》,我忍不住说了一点我的疑问: 为什么在各种教育中,都要把公民素养问题拿来做讨论呢?这似乎成了一种奇怪的一种现象。我不解的是: 问题一:公民素养是否也是公民的一种公共需求?如果是的话,是否也应该交给社会其他专业的公民素养学习渠道去供给?而不是在大学里增加一点什么公民素养课,又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也增加一些什么公民素养课。 大多数学校实际上往往最难开的不是各种专业课,而是优质的公民素养课,但硬要去开,结果导致公民素养课往往成为学校里最乏味的一门课,使很多学生没有了解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反而对公民素养课徒生反感。所以,我不由得想公民素养课的课程供给模式是否本身就值得探讨? 问题二:公民素养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在改进专业教育的同时,有没有可能在专业教育之中来解决? 目前我们大多数的专业教育可能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很少考虑把一些专业知识的教学融汇在科技和工程、商业和经济、行政与法律、教育和文化等,这样一种自然的社会化系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商业和社会推广、社会管理、社会常识普及等——中来思考。如果我们学习某个专业的时候,能在讨论该专业的理论、技术和问题,又能兼顾讨论一些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可能存在商业和社会推广的渠道和方式,涉及到的行政与法律管理框架,以及社会应用和普及的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一些教育和文化现象和问题等,是否对专业教育本身是一个改进的过程,又使我们关注的职业道德、公民素养等许多问题,能够逐步缓解? …… 顺便想发一点感概的是,这几年开始关注教育问题以来,我发现由于许多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罗列出来的很多问题和概念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千头万绪,不管从哪个冒出的头绪出发,似乎都可以拎出一套课程体系或解决方案来,但如果稍作综合和梳理的话,你又会发现这些课程体系或解决方案可能并不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做的可能只是对一些基本问题重新进行梳理、调整,否则,我们可能会一次又一次的迷失在概念的海洋中,我们的教育系统也跟着一次一次在无知中膨胀。

Tags: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