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Posts Tagged ‘教育NGO’


“大学生支教”要先突破“支教”的观念

三月 27th, 2010 by 小石

USSOEC团队几个热心的同学给我回复,说一直想去支教,我给他们发了一个简短的回复: 谢谢姚臻、赵兴艳和郗茜,:) 很高兴看到大家说想去支教,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支教工作目前以及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另外,除了去当地支教,是不是平时在大学里也可以给乡村的师生提供一些帮助?要平时也能给当地的师生提供一些帮助的话,可能需要搭建一种什么样的支持体系? 郗茜同学很快又给我发来一封信,很认真地在回应我的问题,因此,我也很愿意和她做进一步的探讨: 谢谢郗茜的认真。 2010/3/27 郗茜 我想 支教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1 支教志愿者与当地老师的矛盾 什么矛盾? 目前大家反映的主要都有哪些矛盾? 其中什么矛盾可能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据我所知,由于学生数量下降,学校合并、教育教学改革,老师之间的竞争增加,对老师专业发展也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很多教育NGO在支教的过程中,就有不少人开始质疑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问题,对教育NGO也提出了“专业性”的要求,但显然,主要依靠大学生志愿者建立起来的支教队伍,又很难都拿一个所谓的“教师资格证书”,来谈什么“教师专业成长”,反过来,也就使“大学生支教”工作陷入了尴尬,同时许多教育NGO目前所推进的“专业化”也仅剩下包装功夫。 那么,这里面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2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家长都很开明,他们受过教育的人毕竟很少,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进行沟通,请他们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在许多问题上,我们都以为我们读的书多,比村民聪明。面对这种状况,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农民不用你教”。他给出的有力解释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经过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个村民都会根据个人的条件和可能性做出理性选择,即村民也是“理性经济人”。你可以不欣赏他,但他的生活他比我们懂得多。 因此,在经济学的意义上和教育学的意义上,关于“人”的认识,是否出现了差异?我们是否在潜意识里,对“市民”和“村民”做了区分,对村民的孩子,我们更质疑他们家长的“素质问题”?在这儿,从经济学意义上,对于村民的肯定,是否也是一种尊重和进步? 反过来,既然我们也认为“村民”(泛指)是“理性经济人”,再质疑他们是否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这种质疑是否合理? 3 孩子们的思想可能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纯真,我们怎样才能让他们重新燃起希望并恢复对知识的渴望。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已经看到了谁在骂人,谁在打人,甚至挨过骂,挨过打,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是纯真的。长大后更会知道这个世界刚走出蛮荒没多久,到处还都是蛮荒时代的遗迹。 我在乡村图书馆论坛里贴了奥巴马给女儿的一封信,心平基金会的秘书长伍松说,他最喜欢这句话——“美国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不断让它变得更好”,我觉得也可以放在这儿。承认这个世界和我们的不完美,来邀请孩子们和我们一起来共建美好家园,或许是我们目前所知的,“让他们重新燃起希望并恢复对知识的渴望”的,最可靠的办法。这些话对我们自己也适用。 4 支教的时间一般都很短,我们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呢,志愿者教给孩子的不应该是书本上知识 不是书本上的知识?那又是什么? 反过来,什么知识不能呈现到书本上? 知识是否都有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样一个挖掘和整理的过程, 如果是,那这里的“书本”是想特指什么? 反过来,这些知识是否也可以通过挖掘和整理,进一步显性化? 在学校中 1 每个人可以和一个或者几个孩子通过信件联系,给孩子们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 对知识的渴望 对生活的希望 并解答他们的一些疑问 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就更好了 2 经济方面,志愿者可以通过宣传 募捐 或者和一些公益机构取得联系 给孩子们寄去书本 文具 给他们交学费 但不能把钱给他们或者他们家里人 3 和当地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那些学校的老师的文化程度可能本身就不高 每年假期可以有一些大学生 研究生给他们免费培训;平时也可以通过信件 包裹为他们解答疑问 或者寄去一些学习资料 good! [...]

Tags: , , ,
Posted in 教育札记, 青年发展 | Commen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