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Archive for the ‘青年发展’ Category


[摘]郝舫老师著《灿烂涅槃:柯特·科本的一生》目录

二月 8th, 2018 by 小石

绪言   另(一)类英雄 第一章 无嗅觉的学徒    废城:“我恨爸爸,我恨妈妈。”            逆子:“他们不爱好艺术,我却爱好。” 第二章 离开            乌龟:“我讨厌你,我不想跟你玩。”            朋克:“我奋力挣扎在艰难的选择中。” 第三章 学校            大学:“天啊,要是能有场演出,那就太牛了。”            隐士:“我没法同那些俗人相处。” 第四章 深入            出关:“这支乐队想找个鼓手,谁想要发家致富就赶紧上啊。”            露头:“我从没想过会达到这一步。” 第五章 风华正茂         [...]

Posted in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通过办青年公寓来破解流动人口社区的治理难题

九月 21st, 2015 by 小石

流动人口社区的治理一直是个难点,此前流动人口社区治理的困难在于,村民是既得利益者,相互之间还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所以,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村民自身联合起来非常困难,村两委也非常无力。 但政府介入一般有一个时间点,要拆迁来整体开发的时候才会介入,所以,由第三方通过联合租户的方式,才有可能推动这些社区的治理。 即由第三方进入社区以后,组织青年俱乐部,然后通过青年俱乐部来组织青年一块租房,只要有一定数量的青年租户参与租房的计划,青年俱乐部就具有反向推动社区治理的潜力。 之所以想到这一点,是因为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扎到天通苑边上的半塔村已经好几年了,去年组织的青年俱乐部,已经逐步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参加,包括去年开始组织的社区厨房,把这些青年以及社区里的儿童、家长等也团结了不少。结果,今年农民之子办公室租的那个院子人家要拆了盖房子,被迫换了一个地方,但是地方比较小,社区厨房也没有了,大家讨论社区厨房还非常有必要做,但是单独租一个厨房又不容易,我然后才出此下策。 具体操作还在考虑,我想要不要设立一个“农民之子青年公寓”或者什么的项目,由农民之子统一来协调,比如先租一个大院子,里面厨房、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可以统一规划,然后制定公约等,反过来再招募青年租户。 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建议? 随时可以联系我: 小石(微信:xiansf) 补充: 有了会员制,除了青年公寓,合作食堂、合作商店等都可以干,类似于发展城市里的消费合作社。 2015年3月24日

Posted in 农民之子, 社区教育,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实录]和蚂蚁聊好看簿网站的价值和支持青年发展的重要性

七月 2nd, 2015 by 小石

石山 10:26 我很想回过头来好好看看好看簿,我觉得这是没有被大家重视的实践。 石山 10:32 我想,我可能要把这些东西梳理一下, 石山 10:32 包括对好看簿的一些认识 石山 10:33 也包括社会化书签delicious和diigo等 石山 10:33 包括邮件列表 蚂蚁 10:36 很有价值 石山 10:37 在所有课程中,中小学电脑课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技术发展很快,课程还远未成熟,教师探索的愿望很强烈,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连接很多,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从中小学电脑课教师的专业社群入手,是孵化全国乃至地方性的教师专业社群的基础,而教师专业社群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是整个教育走向改革走向开放的基础。 石山 10:39 基于图片故事的好看簿,是极为重要的交流平台,现在那些基于视频的,走偏了。 石山 10:43 教师专业社群,既可以为每个普通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提供基本的支持,也可在现有的城市的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甚至中国与外国之间建立联系,本质上也是拉平之间的鸿沟,为各地能够提供基本的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石山 10:44 换句话说,这既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解决之道。 石山 10:50 我觉得你们抓住了一点,读图时代,基于图片故事来思考交流的深入等。 蚂蚁 11:10 我现在看起来,好看簿的价值在于图片主体,异步碎片化交流 石山 11:14 嗯。从媒体类型的角度来看,在文字、视频、音频、图片中,只有图片可能是最基础的形式;从交流形式上来说,异步的、碎片化的交流,也是最为基础的形式。 石山 11:17 这两年随着TED、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流行,这一轮在线教育热中,很多机构都从视频切入,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石山 11:23 记得一开始你们做好看簿的时候,我和Alex在五道口附近的雕刻时光简单聊过,我看到一些Web2.0项目,在强调“去中心化”的时候,也都忽视了“编辑部”的价值,我建议Alex,除了技术的考虑,可以做一个编辑部。 石山 11:26 类似于要有一个部门专门挖掘和推介好看簿的价值,不仅仅是在好看簿上,更应该走到高校里去,各种教育论坛上。 石山 11:27 但我看Alex并没有重视这个建议。 石山 11:30 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说,因为教育领域缺少一个这样的,专门推介各种教育创新和应用的平台,类似于没有一个真正的“edu2.0论坛”或什么。 石山 [...]

Posted in 教育技术, 方法论,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辨析】通识教育 vs 专业教育

一月 20th, 2015 by 小石

某友:失眠,想起过往阅读的经历,发现大学毕业后,没有那平静的书桌,阅读量直线下降。2013年,是近年最低值,好像只读了10本左右;2014年,大概读完了20本左右的书籍,但也留下了很多烂尾楼,荒废了不少时光;2015年,希望接上去年那些烂尾楼,接着去计划性地阅读包括教育学、科技、历史、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心理学的各类书籍,到2016年元旦前,争取超过60本。以后完成一本,在此条朋友圈打卡一次,并发布书目信息及评论,欢迎点赞监督,更欢迎推荐书目! 小石:我先提出不同看法,大家回头可以进一步讨论: 1、对于青年来说,迫切的问题可能不是上述,类似自我的“通识教育”,可能是“通死教育”。 2、建议从反思“专业教育”尤其是自我的“专业学习”入手,深入思考专业学习及其实践的可能性。 3、比如,是否可以按照“项目学习”(PDCA)、“创客教育”(培养未来的产品经理:科研–商推–法务–文媒)等等来对专业教育做一些改进? 4、然后,透过专业学习和相关企业的实践、产业生态建设的参与,以及与社会的深入互动等,实现自我对社会的“以管窥豹”, 6、并在学习发展,和同学、同事、同行、同乡等等的交流中,达致基本的“通识教育”或“社会共识”, 7、同时,又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服务素质、主体精神和社会关怀? 我先说到这儿,大家还有什么补充,还有哪些改进专业学习或专业教育的做法值得关注? 先考虑建设性的话题,等实在无聊的时候,大家一块再来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辩”的考据和分析等。

Posted in 开放教育, 教育解释, 方法论,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写给驻郝堂村的一位有研究热情的女孩的讨论提纲

一月 20th, 2015 by 小石

1、能谈谈你的研究吗? 2、你是怎么开展这项研究的? 3、你怎么看目前这些份实习或工作? 4、这些工作合你的研究之间是什么关系? 5、你觉得这里现阶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对你的研究能有哪些帮助?或者你希望以什么视角来进一步观察这里的实验,而你所能贡献的部分又是什么? 6、目前以小鹰计划的成员参与到这里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你真正参与到里面了吗?(我看到今天他们/乡建院并没有邀请你们去参加他们的会议。) 7、你觉得研究人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基本条件) 8、如何创造这样的条件?你有什么样的考虑? 9、你觉得像你这样的,对研究有热情的青年学子多吗?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10、如果你来为大家搭建研究支持平台的话,你会做什么?怎么做? 12、如果先从一件事入手,或只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先列这么多,想听听你的思考,希望不是太冒昧。欢迎探讨。这也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 2015-01-18下午 ..

Tags: ,
Posted in 乡村建设, 开放教育, 方法论,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要发挥大学生支教的长处所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

十一月 12th, 2012 by 小石

10月28日下午,和哈哈姐去参加清华同学组织的第一期“技术与公益”沙龙时,我一边听各个项目的介绍,一边在想大学生的长处是什么——我们谈论大学生支教和参与教育改良的时候,是否发挥了他们的长处? 在我看来,大学生首先有两点长处值得我们注意和肯定: 一是大学生还是学生,不是老师,相对来说,老师的腔调、老师的架子也就少一点,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换句话说,也就更容易解放中小学生,而不是压制他们的主体性; 二是大学生已经普遍比较熟悉电脑和网络的应用,对电脑和网络给生活、学习等带来的变化有许多体验和体会,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潜在力量。 而要发挥大学生的长处,我觉得也有两个基本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一是怎么理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字面上理解的话,是指以信息化的方法论和手段来实现教育现代化。而这里面又有两个关键词:1)针对“教育信息化”,首先我们怎么理解信息化,怎么理解互联网的发展,或者说,信息科学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教育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视角?2)针对“教育现代化”,又如何理解?——这是事关参与教育改良的方法和蓝图的问题。 二是怎么理解“现代公益和传统慈善的关系”?许多同学热心教育事业,但看到许多从事公益的人待遇非常低,可能踟蹰不前。那么如何理解今天的公益和传统的慈善,可能就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这是事关参与教育改良的主体及生存和激励的问题。 临结束的时候,我跟在场的同学和同仁谈了这些感想之后,听到了热烈的掌声,但我不知道大家具体会怎么思考这些问题?也期待更多进一步的讨论。

Tags: , ,
Posted in 开放教育,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新的知识青年下乡是否会重塑我们对乡村的认识?

十一月 1st, 2012 by 小石

前阵子翻罗兴佐的一篇文章(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读贺雪峰新著《乡村的前途》)时在想,从破解三农问题的角度来说,林毅夫主要是让政府注重刺激内需,刺激的方法是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资,等于要求财政和政策向农村倾斜;温铁军是强调农民要组织化,通过组织化来和大市场对接,同时组织化以后,政府的支农政策才能落到实处;贺雪峰是强调要重建农村本位的价值观,让大家能进城,也能返乡。我认同贺雪峰的观点,但贺老师的实践切入点是老年人协会,我还不太理解。 我在想的是,日韩台包括欧美,是否因为很多城市青年和学生开始关注和向往乡村生活,甚至亲身去体验和扎根乡村去生活,才使乡村生活以往的封建、落后等形象逐渐被解体,进而引发乡村的老百姓对乡村生活产生新的反思和认同? 或者说,相对于拍农村人怎么欢快、怎么搞笑、怎么致富的片子,拍摄一些城市青年重新走入农村的片子,很自然地就会牵扯到这些城市青年对城市的看法,同时也会拍到他们对乡村的认识,既会解构以往农村人对城市的模糊认识,也会重塑农村人对自身所处的农村的认识? (星期四, 十一月 1st, 2012 at 1:12 下午) 更新: 现在大致理解一点贺雪峰老师为什么从老年人协会入手了,这不仅有李昌平老师的“养老资金互助社”,也有从教育史和教育学做出点一点反思(参我的日志: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再思考)。 (2015.01.15) …  

Tags: , , ,
Posted in 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毕业季,让我们和家人重新学习彼此相处

六月 13th, 2012 by 小石

有同学大学毕业,因一时没有找到工作,家里一直在催促,压力很大,尤其是他来自农村。我感觉这些同学和家长非常需要彼此的理解。这里推荐陈映芳老师关于小津安二郎先生的《东京物语》的一篇影评:都市的故事——诉说家庭裂变之痛,http://t.cn/zO3Z6gJ,让我们和家人重新学习彼此相处。

Posted in 家庭教育,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从职前教育的角度,看大学生实习的社会价值

一月 7th, 2012 by 小石

这是给Suise和CAPE编辑部的回复,我顺便贴在这儿: Suise的问题很细致。但从回应的情况来看,我的感受是,有的同学实习的时候可能事前没有太多考虑,因此重点可能是怎么围绕他们的实习过程和事后的反思来提问。 另外就实习过程的问答情况,我注意到Suise很注意观察大家的希望、落差以及中间的心理反应和斗争,但还没有引导大家来描绘大家眼中的实习单位,比如:. 1、组织结构、角色分配、角色间的交互、办事风格和行事规则、以及组织的相关资源和链接等;(实习单位的一些基本概况) 2、包括实习经历中,大家感受到的该机构典型事务和工作情境,以及哪些角色处在这些典型事务的中心,又如何来调配各种资源,并运作和保障实施等;(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 3、进而也可以探讨,是什么信息触发了该机构产生反映和执行这些事务,他们主要都响应哪些信息,又如何响应,也就是说,从一个机构整体的角度来说的话,该机构是如何接受信息的输入,又如何输出信息,进而中间又是怎么加工和处理这些信息,机构内部怎么通过制度和人员的安排来解决这些问题;(实习单位的运作机制) 4、回过头来,再看看该机构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而大家对该机构的认知是什么,而作为实习生,有机会亲密接触这个机构,又有什么样的观察和体会,等等。(对实习单位的社会形象再认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了解各类组织,是我们了解社会的一个核心的部分;对这些组织和社会的认知,也是我们人生中形成各种选择和判断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从国家、社会的旅行,到进入到各类组织的内部,在组织内部进行旅行,并分享各类组织的运作机制和原理,包括现状和问题等,这类观察和反思,对于青年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乃至教育的变革,可能意义非凡。 另外,除了这些组织运作的基本知识,对于各个专业的同学,还可以从各自的专业视角来透视各类组织,比如学经济学或财务管理等的同学,可以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各个机构的情况;学教育学或知识管理的同学,可以透视各机构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它的问题又在哪里;一个学建筑设计的同学,可以透视各机构是如何处理空间布局、处理人员流动和交互等等,对于这块,我对大家还有很多期待。 Suise和大家可以想想,我觉得这次访谈只是一个起点。大家还可以对访谈进行补充,同时可以设计,让受访者也可以自己来更新部分信息;甚至在访谈之外,也可以为一些典型机构建立一个持续更新的wiki页面,方便大家以协作的方式,一块来不断丰富我们对各类组织的认识。 打开我们“实习访谈”的视野,就可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呵。 我可能联想得比较多了,大家可以就Suise的访谈,进一步探讨。 附: 有关职前教育的部分讨论,参旧文“教育改革:要大力促进职前教育的深化”。

Tags: , ,
Posted in 开放教育,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读写过程和知识管理的工具选择问题

十月 27th, 2011 by 小石

简单总结一下,我对读写过程和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解,以及在日常工具选择上的一些基本原则: 1、阅读和写作可能是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最基本的内容。当然,绝大多数人首先喜欢的是阅读、浏览,写作往往仅限于少数人。论坛和社交网络增加了人们写作的欲望,但有组织的、高质量的写作,仍然并不常见。 2、结合使用网络的经验,我经常把阅读划分为有目的阅读、无目的阅读,把写作划分为个人写作、集体写作。 3、而无论阅读的资料,抑或写作的素材,都可以放在一个容器里(在oliver这儿就是bag),然后给容器贴上标签(tag),并在需要的时候根据特定的线索进行分类。 4、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典型的容器是 blog/miniblog(个人写作)、wiki(集体写作),以及起到促进和桥梁作用的bbs/sns(论坛和社交网络)。 5、也就是说,在原则上,只要有这么几个基本的工具,就可以满足我们日常阅读和写作的基本需要。 6、另外,在工具的选择上,我和许多人没有什么区别,要么自主安装免费的开源系统,要么购买成熟商业系统的服务。这样信息安全与否,至少心里比较有底。这也是我的基本原则。 除了这些网络工具,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用的最多的,仍然是一支笔和一个小本。

Tags: ,
Posted in 互联网, 开放教育, 教育技术,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