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Posts Tagged ‘大学教育’


怎么给大学老师普及现代教育技术?

五月 29th, 2009 by 小石

桑新民老师在“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地址二)这篇文章中,在引述麻省理工大学(MIT)的“网络课程开放工程”(MIT OpenCourseWare;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中文版)和探讨了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以后,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和“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中培养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 其中,借鉴著名管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的5项修炼技术,总结出的适合当代大学生运用的五大学习技术——“学习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很有启发性。 但谈到数字化生存环境下教师素养的新要求,这种“技术性”的把握似乎就忽视了,仍囿于这样的分析性框架: “我们认为,能够较好胜任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新一代大学教师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 ” 我在想: 我们可以说新一代大学教师需要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可以这样来“认识问题”。但我们不能说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所有大学教师都来上这三门课。 结合教育大发现社区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我觉得从操作上,是否可以把教师培训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首先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比较网络学习中读、写、算等基本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入手,挖掘并赋予这种变化对个人学习和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并进一步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建立基本的理解) 其次,在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可以从和大家一快来体验、实践这些web2.0与社会会学习技术入手;并和专业学习与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来推进。(实践上的切入) 最终,各种学科学习社区与社会各种行业学习社区将为整个社会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进一步推动网络学习的国际化、一体化,而企业、个人以及各种学习团体也将在新的知识海洋中更自由地遨游。(对实践的展望)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和师生从一块来分享、体验信息时代新的学习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中的合理性诉求或者说教育价值,并进一步把这些变化上升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来,以便于形成广泛的共鸣和行动。 而实践的切入点尽可能直接地从已经逐渐为大家熟知的Web2.0技术和应用入手,并加上适当的引导,比如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的建设等,使实践既“随时随地化”,又尽可能朝更有利于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发展。 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还有个好处,因为学科学习或者专业学习内在的就是跨校的,或者说在任何学校制度中它都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成分,是对现有学校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衡量的一个基本尺度,所以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的建设,能够不仅使各校间一部分对变革有清醒意识的老师,而且使广大的、任何学校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各种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主要的推动者。而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本身,又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基础单元。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看整个社会的时候,各种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和社会各产业领域的企业学习、行业学习社区,也就是目前可以预见的支撑起未来学习型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框架。有了这样的框架,就如同我们手里有了一份北京市地图,我们都不用再过分担心想找什么地方找不到,或者把我们自己给逛丢了,我们也可以更尽情地享受逛北京的乐趣。而且我们是自己逛、是找个同伴或找个导游带着的旅行团,更多的就是个人自己的事了。 附:“开放式课程计划” myOOPS.org(新版界面)—— 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开放式课程,现在由全世界各国的数千名义工志愿为您翻译成中文。请免费享用!

Tags: , , ,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


You时代,怎么重新认识大学教育?

五月 26th, 2009 by 小石

塞纳风筝女士写了一篇blog——《豆豆拜佛》,记录了她刚小学一年级的小侄女豆豆清明节时和爸妈去安徽玩的时候,居然拜起佛来,请求佛主保佑她将来能考上清华大学。把一旁拍照的豆妈都笑翻了。 正如塞纳风筝女士所说,豆豆兴许还根本不知道清华大学是什么,但无疑在她心中清华大学已经成了一座“神话”。这可能是我们坊间比较常见的一种玩笑,但这种玩笑本身夹带的一些问题,有时候可能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恶果,让我有点忐忑不安。 如果豆豆日后比较较真,那么考上了清华大学还好,考不上的话又该作何感想?即使考上了,她是否又能充分地利用好在清华学习的机会? 前些天和余波看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拍摄的纪录片《大肆》、《大一》(这两个纪录片的简介),那些学生和老师《大肆》的迷茫似乎还在我眼前恍惚,《大一》的喜悦反倒成了一种巨大的反衬。 我给豆豆和豆妈的留言是: 豆豆很有志向,但在这儿,我也要跟豆豆和豆妈介绍一些不同的观点:豆豆和豆妈可能不需要过分关心将来是否能考上清华、北大! 因为不管清华还是北大的学生,包括哈佛、MIT的学生等等,我们读哪个专业,都不是只听自己的老师怎么讲,只关注自己老师的研究和试验,只读自己老师的书 和文章,而是我们读哪个专业,都不能囿于任何学校和老师的观点和实践,要从这个专业学习本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尽可能系统地了解我们所学的这个专业及专业 实践和发展中的各种经验和问题。这就包括你在清华读经济学专业,可能也要关注哈佛、芝加哥大学,甚至北大、浙大、武大等很多学校的老师、学生的相关研究和 进展。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你是哪个学校的学生,而是你关注什么,你想解决我们社会中的哪些问题,你对哪些人的研究和探索比较感兴趣,希望在哪些问题上可以进 一步探索下去。这可能才是比较重要的。 我们说这是一个“You”的时代,一个“你”的时代,对于许多学生和家长来说,就是要重新树立这样一个基本的教育常识,使我们在面对各种教育现象时恢复我们的理性。 最后,我也希望大家一快来探讨,怎么重新认识大学教育? 补充: 浏览阮一峰的blog时看到他翻译的一段话,顺便转贴并推荐阅读原文: Paul Graham:As well as mattering less whether students get degrees, it will also start to matter less where they go to college. In a startup you’re judged by users, and they don’t care where you went to college. So in [...]

Tags: , ,
Posted in 未分类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