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Posts Tagged ‘李昌平’


略谈“郝堂经验”

一月 20th, 2015 by 小石

去了一趟,回来总得有个说法。我先略谈对“郝堂经验”的几点认识: 一是参照建筑和规划事务所的做法,把相关人员组织起来,为地方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平台,打破了以往研究和实践脱节的局面。(也是一种“大部制”) 二是把姜柏林老师源于“粮食信托”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经验,从粮食等实物经济中抽离出来,回到了人,摆脱了对地方主导产业的依赖;又从贺雪峰老师关注乡村文化和村落本位并从老年活动中心入手的经验中,从人又具体到老人,回到了农村普遍地留守的人群上;两者合到一块即“养老资金互助社”。进而,又把以上思考,和李昌平老师自身关于村两委和集体经济为基础等在乡村治理中作用的深刻认识相结合,为村级乡村治理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参考性的指导方案。 当然这些经验中,也包含了林毅夫老师关于扩大内需,要搞新农村建设,要财政大投入,以及温铁军老师关于财政投入无法落实,是因为农民缺组织,以及要吸收日韩台的经验,从综合农协和合作金融入手的基础探索。不再谈这些,是因为这些早已经成为大乡建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共识,而并非不重要。 三是积极吸收环境保护、乡村建筑等领域的思考和探索,使大乡建的基本经验和其他民间组织的实践和探索,在乡村,在田野里,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也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蓝图呼之欲出,让大家既充分感受到,未来乡村的美好前景似乎就在眼前。换句话说,即通过与环境保护、乡村建筑等的结合,使乡建经验由隐性转为显性,实现了乡建经验的可视化,实操化。 至于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还会有什么发现,让我们边走边看。

Tags: , ,
Posted in 乡村建设 | Comments (0)


观察“郝堂经验”的几个视角

一月 20th, 2015 by 小石

郝堂之行许多收获。无疑,郝堂经验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包括提炼。但我首先考虑的是: 一是如何从大乡建乃至民间组织实践史的角度,来看郝堂经验。 二是如何放回社会科学或理论的角度,来认识郝堂经验及其局限,或者说,下一步实验可能的工作。 三是如何结合其他领域的经验,让郝堂的经验最大化? 四是郝堂青年工作的状况、认识和可能性,等等。 刚坐上返程的车,回北京再慢慢梳理吧。谢谢乡建院众同仁多年的努力,谢谢郝堂!

Tags: , , ,
Posted in 乡村建设 | Comments (0)


新的知识青年下乡是否会重塑我们对乡村的认识?

十一月 1st, 2012 by 小石

前阵子翻罗兴佐的一篇文章(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读贺雪峰新著《乡村的前途》)时在想,从破解三农问题的角度来说,林毅夫主要是让政府注重刺激内需,刺激的方法是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资,等于要求财政和政策向农村倾斜;温铁军是强调农民要组织化,通过组织化来和大市场对接,同时组织化以后,政府的支农政策才能落到实处;贺雪峰是强调要重建农村本位的价值观,让大家能进城,也能返乡。我认同贺雪峰的观点,但贺老师的实践切入点是老年人协会,我还不太理解。 我在想的是,日韩台包括欧美,是否因为很多城市青年和学生开始关注和向往乡村生活,甚至亲身去体验和扎根乡村去生活,才使乡村生活以往的封建、落后等形象逐渐被解体,进而引发乡村的老百姓对乡村生活产生新的反思和认同? 或者说,相对于拍农村人怎么欢快、怎么搞笑、怎么致富的片子,拍摄一些城市青年重新走入农村的片子,很自然地就会牵扯到这些城市青年对城市的看法,同时也会拍到他们对乡村的认识,既会解构以往农村人对城市的模糊认识,也会重塑农村人对自身所处的农村的认识? (星期四, 十一月 1st, 2012 at 1:12 下午) 更新: 现在大致理解一点贺雪峰老师为什么从老年人协会入手了,这不仅有李昌平老师的“养老资金互助社”,也有从教育史和教育学做出点一点反思(参我的日志: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再思考)。 (2015.01.15) …  

Tags: , , ,
Posted in 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