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梁中心:大学生支农调研纪律十六条

1、吃饭住宿坐车必须要给钱,不能接受任何吃饭邀请和馈赠。

2、艰苦奋斗,做最便宜的车,吃最简单的饭,但要保证正常工作。绝对拒绝生活的奢华,以此来锻炼自己;回来后力求保持红军作风,改造自己的生活习惯。

3、态度要端正,做事要善始善终,有始有终,不做就不开头,要做就做到底,不找借口,不轻许诺言,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底。

4、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队必须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劳动最光荣。

5、独立自主原则,活动流程不要受任何人的强制安排。

6、我们的支农队要有和农民为一条战线的团队协作精神;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尊重农民,服务农民。要以农民为主体,鼓励农民站出来做事情。

7、支农、调研工作一切遵从当地实际,不盲目套搬理论,开展活动前做切实的调查并尽量保持从村民的角度考虑问题。

8、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支农和调查活动。

9、公众捐赠钱款、物资必须保证到位,支农队员本身不可以中间截留挪用。

10、每天晚上必须进行交流和讨论,队员之间沟通情况,进行互相评议,安排第二天工作。

11、走到哪,支农队员的歌声唱到哪。

12、安全第一,尤其保证女生的绝对安全。行动至少两人一组,女生不可单独行动,女生需男生陪同,不准随意脱离队伍,不准擅自行动,服从队长安排。

13、严格执行队内作息时间,保证各项工作有效、持续开展。

14、要有统一的标志,红领巾在左臂;服装要符合农民的接受习惯,尽量不喝矿泉水,不准吃零食。

15、队伍实现民主决策制,但队长有绝对的权威性,每个队员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护并尊重队长的权威;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大家互帮互助。要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16、下乡活动结束后各队员要保质保量地写好个人总结(个人感受、经验、遇到的问题、工作进展情况等)。

(摘自:刘盛转发的文章“ 大学生支农下乡全过程”)

发表在 2.乡村建设 | 标签为 , | 留下评论

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08年译稿,英汉对照)

Cape Town Open Education Declaration:
Unlocking the promise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
开放教育资源,开启希望之门

We are on the cusp of a global revolu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ors worldwide are developing a vast pool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open and free for all to use. These educators are creating a world where each and every person on earth can access and contribute to the sum of all human knowledge. They are also planting the seeds of a new pedagogy where educators and learners create, shape and evolve knowledge together, deepening their skills and understanding as they go.

我们正处在教与学的全球性革命之巅。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在互联网上,正在开发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池,向所有人开放,并免费使用。这些教育者正在创造一个世界——在这儿,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所有人类的知识,并对知识的总和做出贡献。在这儿,他们也正在播种一种新的教学法,教育者和学习者一起创造、形成和演化新的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他们的技能和理解。

This emerging open education movement combines the established tradition of sharing good ideas with fellow educators and the collaborative, interactive culture of the Internet. It is built on the belief that everyone should have the freedom to use, customize, improve and redistribu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without constraint. Educators, learners and others who share this belief are gathering together as part of a worldwide effort to make education both more accessible and more effective.

正在兴起的开放教育运动,与教育伙伴间分享好想法的传统及互联网合作交互的文化相融合。开放教育运动建立在这种信念之上,即每个人都应该不受限制地享有使用、定制、改进并重新发布教育资源的自由。教育者、学习者及其他持有这一信念者,也正在汇聚成为这种世界性努力的一部分,大家都希望教育能够更加容易获取也更有效。

The expanding global collection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s created fertile ground for this effort. These resources include openly licensed course materials, lesson plans, textbooks, games, software and other materials that sup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y contribute to making education more accessible, especially where money for learning materials is scarce. They also nourish the kind of participatory culture of learning, creating,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that rapidly changing knowledge societies need.

不断扩张的全球开放教育资源,已经为这种努力创造了肥沃的土壤。这些资源包括开放许可的课程素材、课程计划、教材、游戏、软件和支持教学的其它材料。这使得教育变得更容易获得,尤其是对那些获得学习资料经费短缺的地区来说。同时这也培养了一种快速变化的知识社会所需的,学习、创造、分享与合作的参与式文化。

However, open education is not limited to just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t also draws upon open technologies that facilitate collaborative, flexible learning and the open sharing of teaching practices that empower educators to benefit from the best ideas of their colleagues. It may also grow to include new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accreditation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nd embracing innovations like these is critical to the long term vision of this movement.

然而,开放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开放教育资源。它同时利用开放技术来促进合作、灵活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开放分享,从而允许教育者从同仁的最好想法中获益。它也可能生长出新的评估、认证及合作学习的方法。理解并拥抱类似的革新,是实现开放教育运动长期愿景的关键。

There are many barriers to realizing this vision. Most educators remain unaware of the growing pool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Many government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either unaware or unconvinced of the benefits of open education. Differences among licensing schemes for open resources create confusion and incompatibility. And, of course, the majority of the world does not yet have access to the computers and networks that are integral to most current open education efforts.

实现这种愿景的过程中有很多障碍。绝大多数教育者还没有意识到开放教育资源在不断增涨。很多政府和教育机构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相信开放教育的益处。不同的开放资源许可框架也产生了混乱和不相容的现象。当然,全球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用上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开放教育的努力中的一部分。

These barriers can be overcome, but only by working together. We invite learners, educators, trainers, authors, schools, colleges, universities, publishers, unions, professional societies, policymakers, governments, foundations and others who share our vision to commit to the pursuit and promotion of open education and, in particular, to these three strategies to increase the reach and impact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要克服这些障碍,唯有大家共同努力。我们邀请学习者、教育者、培训者、作者、学校、学院、大学、出版者、各种联盟、专业协会、政策制定者、政府、基金会和其他与我们持有共同愿景者,一起致力并推动开放教育,尤其是通过以下三方面策略来扩大开放教育资源及其影响的范围:

1. Educators and learners: First, we encourage educators and learner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emerging open education movement. Participating includes: creating, using, adapting and improving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embracing educational practices built around collaboration, discovery and the cre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viting peers and colleagues to get involved. Creating and using open resourc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tegral to education and should be supported and rewarded accordingly.

1、教育者和学习者:首先,我们鼓励教育者和学习者积极参加开放教育运动。参加方式包括:开放教育资源的创造、使用、改编和改进;基于合作、发现和知识创造,积极进行教育实践;邀请伙伴和同事参与进来。开放教育资源的创造和使用,应当考虑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应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回报。

2.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Second, we call on educators, authors, publishers and institutions to release their resources openly. Thes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ould be licensed to facilitate use, revision, translation, improvement and sharing by anyone. Resources should be published in formats that facilitate both use and editing, and that accommodate a diversity of technical platforms. Whenever possible, they should also be available in formats that are accessible to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people who do not yet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2、开放教育资源:其次,我们呼吁教育者、作者、出版者和相关机构采用开放方式来发布他们的资源。这些开放教育资源应许可任何人都能促进其应用、修订、翻译、改进和共享。资源发布应当采用能同时促进应用与修订的形式进行,并能适用于多种技术平台。任何可能的时候,还应当为生理残缺者和还不能访问互联网的人们,提供他们能够获取的相应资源格式。

3. Open education policy: Third, governments, school boa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open education a high priority. Ideally, taxpayer-fund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ould b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ccreditation and adoption processes should give preference to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Educational resource repositories should actively include and highlight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within their collections.

3、开放教育政策:第三,政府、学校董事会、学院和大学应当使开放教育具有更高的优先权。最理想的情况是,纳税人支助的教育资源,就应当是开放的教育资源。认证和采纳过程应当给予开放教育资源优先权。在他们所收集的教育资源库中,也应当包括并凸显开放教育资源。

These strategies represent more than just the right thing to do. They constitute a wise investmen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y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redirect funds from expensive textbooks towards better learning. They will help teachers excel in their work and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visibility and global impact. They will accelerate innovation in teaching. They will give more control over learning to the learners themselves. These are strategies that make sense for everyone.

这些策略不仅代表着要做正确的事,也是21世纪在教与学方面明智投入的组成部分。这使资金从昂贵的教材上转移到更好的学习成为可能。这将使教师在工作中更为卓越,也将为这些工作的可预见性及其在全球的影响提供新的机会。

Thousands of educators, learners, authors, administrators and policymakers are already involved in open education initiatives. We now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row this movement to include millions of educators and institutions from all corners of the earth, richer and poorer. We have the chance to reach out to policymakers, working together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ahead.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ngage entrepreneurs and publishers who are developing innovative open business models. We have a chance to nurture a new generation of learners who engage with open educational materials, are empowered by their learning and share their new knowledge and insights with others. Most importantly, we have an opportunity to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lives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freely available, high-quality, locally relevant educational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许多教育者、学习者、作者、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加入到了开放教育运动中。现在我们拥有了推动这场运动的机会,包括来自全球各个角落几百万的教育者和相关机构,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我们有机会影响决策者,和他们一起为事先抓住机会而工作。我们有机会引起那些正开发革新的开放式商业模型的企业家和出版商们的关注。我们有机会培养新一代学习者——他们使用开放教育资源,从这些资源的学习中汲取力量,并和其他人分享着他们新的知识和洞见。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机会通过自由获取的、高质量的当地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来改善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水平。

We, the undersigned, invite all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to join us in signing the Cape Town Open Education Declaration, and, in doing so, to commit to pursuing the three strategies listed above. We also encourage those who sign to pursue additional strategies in ope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pen sharing of teaching practices and other approaches that promote the broader cause of open education. With each person or institution who makes this commitment — and with each effort to further articulate our vision — we move closer to a world of open, flexible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for all.

我们——即下面的签名者——邀请所有个人和机构加入我们,一块签署”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并遵照宣言来行动,使上述三条策略成为可能。我们也鼓励宣言签署者,致力于那些有助于拓宽开放教育事业的其他开放式教育技术、开放式教学实践分享和其他方法。在每个签署这项宣言的个人或机构的努力下——以及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远景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将更加逼近一个教育更为开放、灵活、有效的世界!

September 15, 2007 Cape Town, South Africa

2007年9月15日南非开普敦

原稿发在2008-01-18的新浪博客上,另参宣言官网

发表在 1.开放教育 | 留下评论

[文选]《农哲》第81问:传说中的“孙九条”

刘燕双:

听说有一个“孙九条”是您做项目的原则,什么是“孙九条”?意义在哪?

孙君:

孙九条是我做乡村项目的一个原则,不具有普遍意义,可是近期越来越多的人问我“孙九条”怎么解释?有哪些内容?为什么会有“孙九条”等等。因为问题太多,又怕被人误解,于是就准确的解释一下。

“孙九条”严格上说不是为我制定的,而是为甲方(对方)制定的,说白了就是对甲方负责,这是根本,另外一点就是让自己做得有价值,做得对得起良心,做得让自己有尊严。

“孙九条”概括为:甲方三次邀请才能去考察;对农村和农民不利的不做;不能落地的项目不做;主要领导任期已满两年以上的不做;对生态环境不利的不做;不跟没有品味的人合作;还价的不做;项目没有示范价值不做;没有兴趣的不做。

刘燕双:

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有原则,“孙九条”的原则来源于实践,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实现绿十字和孙君先生这个组织和这个人一生的理想。

孙君:

“孙九条”详解:

1、甲方三次邀请才能去考察。很多政府与开发商找我做项目,我会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有的说是看电视,有的是看了我的书,有的是朋友介绍,他们一时兴趣给我打电话,来看看吧,想见见你。这时你要去就惨了,充其量是一个三日游。第一次来电话不要记在心上,更不能去,不过要记下他们的电话。第二次来电话你只能说太忙了,走不开,等一些日子再过去,这时你可以顺便问一下什么项目?在哪里,交通方便吗?项目主体是谁?多大的项目等等,就可以了。第二次电话证明对方有想做的愿望,我了解情况也是表示对对方的认同与尊重,也是了解此项目大致的情况,可是依然不能去,企业与政府每个人都有自己设计界的朋友,很多时候已经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有的私下还能得到好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重新换设计单位的。第三次来电话,证明对方想明白了,对方知道非找你不可,对方也会认为只有你才能做好这件事,你可以启程了。在启程前一定要告诉对方,我们设计费很贵,我们设计是不能改的,我们规划是不允许开所谓的专家评审会的,因为我们是艺术的视角,我是原创性的设计,最关键的是我开的价是不能还价的,当然我也不会乱开价。

2、对农村和农民不利的不做。很多项目明摆着是政府与开发商联合,利用政策在打农民的主意,强拆圈地,让农民上楼,官员是为了政绩,企业是为了利益,这种项目坚决不做,做了伤天害理。很多政府与企业会说,我给你钱,你就为我们做事,谁与钱有仇啊。我笑着说,从我父母到兄弟姐妹,一家人都常常提醒我,钱虽好,可是钱不是万能的,千千万万不能唯利是图,人在做天在看。再说我们既然在农村做项目,项目主体(农民)都不能获利,那不成了笑话。

3、不能落地的项目不做。我不喜欢做没有意义的事,项目不能落地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正因为如此,凡找我的项目,我对落地性要求很高,我不想做既浪费甲方的钱,又浪费生命的事情。对我来说每一个项目都是创作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我既然接了,就会用心,尤其是收费越高我会投入越大,收费越高是我认为项目的价值越高。做项目如同谈恋爱,恋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如果光恋不爱,那是流氓,收费项目不落地如同投资打水飘,只收钱不实施如同嫖妓,我的希望是只要恋了就有爱,有了爱就成婚,结婚了就有孩子,这是我的要求。

4、主要领导任期已满两年的不做。我们的项目绝大多数是市县镇主要领导项目,主要领导在中国体制下权大于法,力大无比,合作一定要确保项目实施的周期。我有一本书《给我三个春天》,就是说每个项目至少需要三个春天才能有足够的时间保证项目实施,可是我们政府官员的任期一般都在三至五年就调换,主要领导调走了,项目就宣告结束,所以风险极大。企业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一把手任期达到三年了,市长、县长找你也是可以做的,因为按常规是市长、县长接替书记。如果是一、二把手都想做,那么项目必成无疑。

5、对生态环境不利的不做。我的组织是绿十字。红十字关爱人类,绿十字关爱自然,这是组织的宗旨。所以我们做项目的时候,生态与环境保护自然是我们要强调的,这一点很多时候能得到政府的认同和企业的不满。现在的农村发展中,开山填塘护坡过度,强调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垃圾填埋、污水横流等,人们已经习惯了,也默认了,这是很可怕的心态。尤其是政府往往只关心大事,我们很多学者与专家也是如此。而我们特别强调做好小事,很多项目往往是由这些小事推动了项目由浅入深。十年走下来,因为我们坚持,每一个项目点都要实施资源分类,村庄看得见山留得住水,这一点表面上看是小事,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6、不跟没有品味的人合作。每个项目能做成什么样,这与项目负责人直接有关联。中国人说字如其人,也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这个意思。我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又是艺术家的性格,强调项目要有品味,合作者一定要有文化,我说的文化,不是文凭,不是官与权的大小,而是指要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对重大问题要有相同的认同感,不赌博,不打麻将(偶尔节假日与休闲时间可以)。对人大与北大MBA,进办公室就放着一套高尔夫球袋的人有点反感,这种俗套的表演式的文化,我不喜欢;我对开口大道理,闭口就谈理论的人也不喜欢,这种人实事干不好,满嘴跑火车;特别是说自己有多少个亿的人,一定要小心,很可能他的钱还不如你多,不是骗子就是混蛋;我最不喜欢的是成天与我说问题的人,吃着咸菜天天谈论国家大事的人,房租也交不上,还在关注好车与名表的人,如同一群太监天天在讨论性生活,类似这样的官员与企业家一律不合作。

7、还价的不做。我做的项目,每个项目的难度、可行性、资源性、推广价值只有我心里知道,每个项目大致会开一个价格,这个价格有时会比设计院高,有的又低不少,这其中的道理,就像老中医把脉心里清楚。项目的收费是根据甲方的要求,比如你说想做县里的示范,那就简单,用不了多少钱。可是甲方说要做成全国第一,用做县的资金做全国示范那不是白日做梦吗,可是现实中这样的人还特别多。生活中,我们知道金立手机与苹果是不一样的,县市师范也是大学,清华也是大学,这些他们都知道不一样。设计与规划也是同样,产品或者生产的规划(一般指大设计院)价格不会太高,因为互相抄来抄去,都大同小异。没有抄袭与模仿的设计工作价格会较高,而设计中最难的是创作性的设计。这就像产品与艺术品之间的区别,产品是复制品没有个性,没有唯一性,机器开关一按生产出成千上万。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城市与乡村长得都一样,就是这样一按开关生产出来的。而艺术品是唯一性,有个性,充满文化氛围,特点是有生命力,这样的设计自然会贵很多。艺术天价,无价之宝,以开价为准。

8、项目没有示范价值不做。绿十字的项目是公益性的,每一个项目凝聚了众多的志愿者的辛苦与奉献,实施项目都希望具有复制与推广的价值,示范性越高越成功,我们做过的五山模式、郝堂茶人家、樱桃沟、桃源村、“5.12”灾后重建渔江村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示范价值。每一个项目在做之前,都要经过村、镇、县三级调研,这个过程很复杂,调研后认为达到我们做项目的要求,就同意合作,由政府与企业,也有基金会写申请报绿十字,由专家组审核评分。每两年选一个重点项目,专家组评分考虑的重点就是示范性与落地性,专家组通过,绿十字才能与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这里的专家组与绿十字不是领导关系,是相互平衡关系,这种审核绿十字本身是不能控制的。我们每一个项目都会有大量的文字记录、照片,项目结束有评估,尤其是失败的项目我们更为重视。每一个项目都有专刊、经验总结、网站推广、集体经济、培训等系统性建设,为项目的示范做好充足的准备。

9、没有兴趣的不做。我是俗人,朋友帮我刻了一方印“俗视”。俗人就有缺点,做事凭兴趣,过于感性,这种缺点常常会带到项目点去。我在乡村做了十几年,如果是一个聪明人就成功了,而十年前绿十字刚成立初期6个半人,高峰时12人,而今天还是6个半人,一点点没有进步,这就说明我是一个过于感性的人,所以绿十字没有壮大。可是我喜欢,大家都说能把兴趣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我想绿十字6个半人可能就是最幸福的时候。我们做项目与市场不一样,市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我们是追求理想高于市场的人,所以项目对我们来说做得越多并不是利润最多,而是奉献越多,这就是公益与企业的不同,同样与政府也不一样。我一生不求进步只求幸福,为理想活着,为自尊而活着,真实自我,与友畅怀,这就是兴趣。

刘燕双:

孙九条,确实是一个很自我的要求,也是一个负责任的要求,这些年正是因为这些要求,绿十字和孙君先生才做了很多很好的项目,有示范价值的项目,政府有政绩,农民得到实惠与尊严,绿十字总结了方法与理论,这就是坚持“孙九条”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近八年90%以上都是政府购买北京绿十字的服务。孙九条,也让绿十字更有空间、更有价值,去探索一条乡村建设与规划的可行之路。

相关介绍:

北京绿十字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民办非营利组织北京绿十字成立于2003年12月,2004年6月10日在北京市延庆县民政局注册。十多年来开展了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

理念: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财力有限,民力无限”;
“乡村,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

实施方式:
1、走进乡村,开启民智,三方合作,共建家园;
2、知情、明理、参与、得利;
3、还权与村两委,帮忙不添乱。

成功的乡建案例:

1、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五山模式”;
2、湖北省宜城市板桥店镇王台村的“穆罕默德·王台”民族和谐新农村;
3、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五谷源缘 绿色问安”乡镇建设项目;
4、湖北省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世外桃园计划——乡村文化复兴”项目;
5、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郝堂村的“郝堂茶人家”项目;
6、河南省新县“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项目;
7、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高椅古村的“高椅村的故事”项目等等。

以上乡建村镇大多被评为省“绿色幸福示范村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部分入选农业部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郝堂村入选住建部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第一名。

发表在 2.乡村建设 | 留下评论

浅谈中国乡建院之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和意义

作为一个足球爱好者,我结合足球队的例子来理解“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和乡建院的基本角色,可能就是:
1,同乡同业类似前锋,直接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攻;
2,内置金融类似中场,解决攻守转换问题;
3,书院教育类似后卫,解决防守和后场发力问题;
4,孝道传统类似守门员,镇守最后一道闸门甚至必要时充当“门卫”和对方门前抢点射门的职能;
5,乡建院类似教练员,主要是解决赛前训练、战术布置和临阵指导等问题;
6,村两委类似俱乐部管理委员会,解决球队的发展战略、教练聘任和财务管理等问题。

换句话说,乡建院首先把教练员的角色引入到了我们乡村建设的这一场域中,而且帮助我们对球队或村落建设首先包含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内涵,包括我们各自在其中可能发挥的基本作用,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比拟。按说,一个球队是先抓进攻,还是先抓防守,抑或攻守转换,门将的选拔,或者教练聘任,甚至村两委的换届,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任何时候球队都有自己特定的状况和条件,任何选择也都有得也有失。重要的是,除了几场输赢甚至两三个赛季的输赢,更重要的是球队自身的输赢和球队长期建设的输赢。

但是放在整个国际国内形势上,有时候也不妨建议大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抓住当前金融危机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大好时机,加强内置金融的建设,强化攻守转换的职能,可能就是农村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一个突出的抓手!

(感谢中国乡建院几位老师先后的介绍,对还只是一点粗浅的观察,有关中国乡建院这些年来的实践和介绍,可以参考乡建院官网,尤其是其中郝堂村的案例。)

发表在 2.乡村建设 | 留下评论

辨析:环境保护vs文化建设

读从张斌(姬山书院)处转的一段话——

农民合作经验:文化建设收益最大,联合购销风险最低,资金互助制度重要,学习培训持之以恒,生态农业必由之路,内部服务形式多样,城乡一体未来方向。

我在想,如果和孙君老师的思路做一点对比的话,我觉得孙老师谈环境保护,比谈文化建设可能更具体——

既具有操作性,也具有超越性,或者说更具有开放性和深入性,包含了对精神和物质文化等问题的批判和反思。同时谈环境保护问题,既是微观的(和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关),也是宏观的(和每个社区和政府的治理方式和运作方式相关),既是指向过去的(包含了对过去的批判和继承),也是指向未来的(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期望和探索),同时这些问题又是东西方需要共同面对的,即与全球未来社会密切关联的。

换句话说,孙老师抓住了文化建设中一个具有共通性和可操作性的核心命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政府这两年讲“美丽乡村”,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当然,环境保护并非唯一具有共通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建设命题,其他命题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探讨,比如教育、养老等。

(2015.02.15)

发表在 2.乡村建设 | 留下评论

是NGO不专业,还是谁不专业? ——浅谈伊查克·爱迪斯的职能主义管理学

管理学和教育学,乃至任何科学一样,我想都是希望能够解释现象,并启发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别人专业与否,甚至要求别人怎么做。但是有许多NGO从业者都曾困惑地表示,碰到过类似的挑战,“这个事为什么是你们来做?为什么你们有这个能力来做?”而且挑战多来自基金会和媒体。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另外,许多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种普遍存在的专业主义倾向导致的选择性漠视。比如,很多时候都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不是专门做这个事情的,或者我们做这类事情不专业,做也未必能做好,所以选择性地放弃。而这恰恰也是许多NGO或民间公益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一社会流弊实实在在地触痛了许多人。

以上两点,也是我们接下来讨论爱迪斯(Ichak Adizes)管理学思想的基点。

爱迪斯的视角主要是从短期的效益效率和长期的效益效率入手,来看企业的管理和用人是否有效。

产品和服务至少要与大多数同行一样好,企业才能生存下去。为了完成这一职责,管理者必须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有实现这一目标基本的责任感与推动力。这是对企业短期效益的考虑。

然而,仅有知识与动力,并不能保证在团队运作时达到同样的效果。要实现团队效果,管理者需要具备按原计划分解任务,制定日程表,并组织、协调团队成员共同来达成目标的能力。这是对企业短期效率的考虑。

企业要在一个变化的环境持续经营,管理者在制定目标、策略时体现出高度的判断力,并能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目标和实施体系。也就是说,他在识别内外 环境和构思行动措施时,要体现出相当的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还肯承担行动的风险。创造性,意味着持续经营下去的可能;肯承担风险,意味着不会轻易让机 遇擦肩而过。这是对企业长期效益的考虑。

但我们也难以想像,如果没有人把这种对时局的洞察力与实施团队紧密地连接起来,把个人的决策变成团队的目标,把创新的精神变成团队的意识,那么个人因素可能左右企业的成败。这是对企业长期效率的考虑。

换句话说,爱迪斯的工作也就是为管理学,为理解企业或组织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即从理解最弱小、最简单的、最初级的、还只能考虑短期效益(只为生存)的行业新兵,到理解最强大的、最复杂的、最高级的、能够兼顾长期效率(注重产业及社会整合)的行业巨擎,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力。

爱迪斯把短期效益的实现者称为“执行者”、短期效率的实现者成为“行政管理者”、长期效益的实现者成为“创新者”、长期效率的实现者称为“整合者”。他觉得一个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人来承担这些不同的角色,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个“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爱迪斯不仅抓住了组织管理中业务和人这两条基本的主线,并揭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且为认识大大小小、专业或不专业的各种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的存在,包括为这些组织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框架或指南。

顺着爱迪斯的视角来看的话,我想他不会把许多只是混口饭吃的小生意人(营利性组织)和“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联系起来,也不会把马小朵老师这样的(十几岁出来做保姆,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回老家做一名英语老师)拉着几个打工的妹妹们一块孩子办的“山寨幼儿园”(非营利性组织)和“专业性”等仓促地联系起来。他只会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来尝试理解这些现象。然后才会考虑,怎么启发大家来改善管理,但也绝不苛求。

当大量的组织现实,依照传统管理学思想难以理解的时候,爱迪斯认为不应该质疑大量的组织现实出了问题,而是觉得要对管理学本身进行反思,要重构管理学的基本认识框架,并提升管理学本身的解释力。

无疑,我们许多组织都需要帮助,都需要管理学知识,但更需要尊重。

希望我们不要再伤害普通的生意人,尤其是不要再伤害马小朵老师这样的热心人,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这些话可能来得晚了点,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三思。

也麻烦把本文转给你周围的基金会和媒体的朋友,或者你想告诉的其他人。谢谢。

(本文首发于NGOCN网,编辑sissi女士)

 

发表在 4.NGO观察 | 标签为 | 留下评论

是不是我们都喜欢单干?——浅谈参加农合之家主办的2014年“乡村儿童社区教育研讨会”的一点观感

我直接说问题,然后说研讨会上的亮点及潜在的发展方向,最后说点其他的会上未能展开的话题。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这次会议的嘉宾都是教育研究或教育实践者,而各分论坛的主持人和点评人却没有一个是搞教育的。其他专业的学者来评论可以丰富我们观察这些研究和项目的视角,这点当然没问题,但为什么恰恰没有搞教育的提供一些基本的看法?因此,我看到的一个情况是,对相关研究和项目缺少教育学的分析,尤其是这几个教育项目,与当前许多教育公益组织的项目、乡村建设组织的项目存在高度同质化问题,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徘徊的问题非常严重。

二是因此一个附带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大量的教育公益类项目和乡建组织的项目总是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徘徊呢?我在想这些项目在设计阶段有多少教育研究人员参与了设计?包括已经做了多年的项目又做了多少理论上的反思?这种现象的背后可能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项目机构可能是一心一意服务基层了,没有抬头看路;另一方面是我感觉教育领域没有一个类似于建筑设计事务所式的机构,把相关教育研究人员组织起来,一块为项目机构提供较为系统的教育咨询和设计等服务。教育学院里的老师们往往都是各自为政,学院本身也不是面向民间教育服务机构、面向对象式的一个有效地服务主体。从整个教育生态的角度来说,这里存在结构上的问题。可喜的是,李昌平、孙君等成立的中国乡建院已经为乡建领域开创了这样的先河。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会务组织的,一个是关于怎么解决实践和研究脱节问题的,即关于教育生态建设的。前者希望各位会议主办方能引起注意,后者需要我们教育类的研究支持性组织的建设要跟上。

接下来,我说亮点。

一个突出的亮点是什么,是主办方(农合之家团队)和资助方(香港施永青基金会)已经敏锐地看到了,综合农协(合作社)在参与社区教育建设上有优势。这个优势是相对于谁来说呢?是相对于许多教育类公益组织而言。在观察乡村图书馆的建设上,我们就发现这两类组织运作的图书室项目有很大不同。

教育类公益组织建的图书室项目在图书数量和质量都还说得过去,但往往找不到当地团队乃至个人来运营,志愿者又很难长期待在那儿,动不动就卡壳,所以大家时不时会讨论可持续性问题。而且有趣的是,在普遍没人运营难以落地的情况下,为了调动孩子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又喜欢设计许多吞噬志愿者精力的活动。以至很难引导大家对这些图书室项目本身进行深入的反思,使这种局面成为一种常态。而乡建组织的图书室往往呈现的是另一种面貌,图书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能很不讲究,包括和学校、孩子可能也没有产生充分的互动,却经常有人在照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实想来也简单,乡建组织往往从乡村建设的整体出发,来看图书室和阅读小组建设,抑或平民教育的基础作用。对于乡村教育成为“抽水机”的现状(即波兰尼所谓的“脱嵌”现象),首先他们明确地把乡村教育重新“嵌入”到当地社会的发展中来看待,这可能是能够动员当地人参与教育事业的一个基本原因。而教育类公益组织往往只注重教育本身,注重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很少挑战教育和社会之间这种现存的秩序,没有超越一个“补锅匠”的角色。一些清醒的村民可能会问,这样的教育即使搞好了又能怎么样,还不是仅仅给城市输送人才?现在有多少农村孩子读完大学、落在城里工作能给家里和村里帮上点忙,而且买房子很可能还要家里给补贴,给家里带来更大的负担,不是吗?这还不说将来父母老了谁来照顾,恐怕都指望不上。所以,不难想象为什么教育类公益组织得到的当地支持少,经常陷于困境。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做理论上的反省,否则这些现象很可能成为我们的“新常态”。

潜在的发展方向呢,我也说几句。

一是要加强乡建组织和教育类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从乡建组织的角度来说,是要借力,借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力,不要重复发明轮子。要呼吁教育类公益组织到乡建组织已经动员起来的地区来建图书室,来做支教活动等,包括动员更多的媒体和基金会来支持类似的项目。不要单独在那儿搞一套东西出来,要加强这种呼吁,并为这种潜在的合作创造条件。

二是要从乡镇乃至县域层面来推动和参与地方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建设。目前许多项目侧重于在村子和村小层面上开展,虽然勉强能够落地,但局限性仍然很大。因为村子和村小本身的文化资源比较有限,对外来的力量依赖就比较大。要尝试把教育援助和教育实验结合起来,更多地从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给乡镇乃至县域的教育规划及实施带来冲击。尤其是一个县域往往只有两三所高中,在这些高中开展的实验,影响面会覆盖全县中小学乃至社会。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许多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目前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不是没有钱或舍不得投入,而是至今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让大家看到怎么投入可以带来更好的效果。乡建组织和教育公益组织在实验上要打开视野,要敢于抬高起点,以研究和试验来带动地方教育文化和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

最后,对几个未能展开的话题,我稍微说几句。

一是美国和台湾四健会的经验,可能需要我进一步认识。它一是从项目或事儿,回到了人、回到了会员制,二是从教育、从教师的教学,回到了学生的学习上,三是在项目实施的属地管理和归口管理问题上,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专业指导部门相互衔接,并形成了良性的互动,真正把项目落了地,落到了实处,四是它较为充分地动员了社会力量,来参与到义务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中。类似的这些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好好考虑一下的。

二是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做探讨。技术、经济、思想、时空等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不能脱离整个时代和社会背景,孤立地讨论农村教育问题。尤其是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包括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怎么认识这种变化给教育和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还没有经过认真的讨论,也就是说我们的许多项目,实际上是在摒弃了这些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做出来的选择,能否经得起进一步的推敲要打上一个大的问号。

三是把希望工程放在“非正规教育视域”下等这类说法,我觉得不可取。什么是正规,什么是非正规?这是很不严谨的教育学观念。可能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怎么从教育学的视角上来认识希望工程等许多项目的教育价值及社会价值,包括怎么重新定义学校和教育等,而非简单地把许多实践和经验自我边缘化,这是妄自菲薄。目前教育领域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问题的突出和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的匮乏和乏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应该说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是提出问题、是探索和发现的大好时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鼓励更多的教育研究人员参与到这些实践的结合中,在参与、体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提出问题和总结经验,拓展我们对教育科学的认识。当然这需要我们许多教育实践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自觉,但至少我们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

许多类似的未能展开的话题并非不重要,而是我们许多会议组织者目前的认识到哪一步。写得仓促,如有冒犯,还请见谅。我期待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发表在 1.开放教育, 4.NGO观察 | 留下评论

Edu2.0的对话

[编者按]:

这是朋友Ken Lee记录下07年我们的一段关于“Edu2.0的对话”,里面提到的“edu2.0实验室”是“第三教育工作室”的一个前身(还有其他马甲,呵),而里面提到的《教育学是什么》,因为随着认识的深入,了解越多却越难以动笔,至今没有成型,还望大家谅解。

正文:

昨天在准备开行政会之前,我做着本学期工作汇报的PPT时,小石透过GTalk和我聊起了他的Edu2.0实验室,这是很有意义的构想。可惜因为要赶去开会,没法听他继续展开他的说明和思路。为了避免这一段对话”淹没”在Gmail的聊天记录里,还是把其中相关的话题挑选出来,粘贴于此,顺便也谈谈个人的一点见解。

小石: 对了,我想听听你关于edu2.0的一些想法,我最近在考虑做edu2.0实验室,
我: 哦?很好啊,虽然edu2.0在国内有些buzz,但真正实践的不多。你的实验室倒是一个很好的切入。从小做起,以点带面

小石: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清楚我对edu2.0的一点理解

我: ok,请说

小石: 比如,我问过一些老师,”研究生导师怎么当”,很多老师说不清楚,

我: 嗯,这是人人”视而不见”的问题

小石: 我问一些学生,他们怎么读研究生的,他们也说不上来。
是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老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在这儿是一个问题,

我: 嗯,请继续

小石: 我想,首先是老师和学生一块,理清楚该领域有哪些核心理论、核心期刊、重要的学术会议、奖项、主要的院校、教授,以及该领域目前主要有哪些研究方向,实践中有哪些应用,这些应用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行业产业,主导这些实践主要有哪些人物,应用当中碰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等等。也就是说,对该领域的专业及其应用,师生不仅要对该领域有个系统地了解,而且要对该领域的前沿应用有清晰地认识。

我: 理应如此,否则就不叫研究生了

小石: 是的。但是实际中,没有几个老师这么做,也没有几个学生这么做

我: 为什么?

小石: 很多老师带了很多年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带的,很多学生研究生毕业、博士毕业,也都是稀里糊涂,为什么会这样,我还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我想,首先是”教育学”没有把这个问题突出地提出来,另外以前提出来,可能也很难解决

因为这样的资讯平台,往往需要发动一些老师、同学,以及走向社会的企业员工、职业人士等来共同建设,才能达到实用的效果。也就是说需要大家的参与,需要2.0

我: 哦,了解了

小石: 反过来,这样的系统,又会大家重新来看待传统的教育,打破各种名校的神话, 我们可以利用类似的角度,来看职业指导的问题,留学咨询的问题,等等。 我不知道是不是说清楚了,我表达得有点别扭。

我: 呵呵,我能理解,但就是不知道你将如何操作

小石: 在我看来,edu2.0首先不是大家目前讨论的那些东西,而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网络社会中,教育将怎么重组,操作上,我也在考虑,有和教育学院的教授合作写《教育是什么》这类书的考虑,

我: 思路是明确的,接下来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无非就是技术和人的资源整合

小石: 也有看怎么和一些网站合作作教育频道的想法

我: 呵呵,很大的命题

小石: 呵,其实这些想法已经很久了

前阵子在上海做《现代大学生》杂志,杂志的栏目设计,就是按照类似的开放式教育平台的思路来设计的,最近我也在跟另一家杂志讨论这些问题。

在传统教育之外,有电视节目、网络教育频道、杂志、图书等,大量的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机会

我: 但是教育这个话题似乎很难流行,除了负面的以外

小石: 从目前的现象来看,好像是这个样子,但我还没有这么悲观,我觉得,首先是这些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我们从来没有很好的回应,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有一句话说,在转型社会中,老百姓很想看到一个稳定的预期,大家很想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切实帮助大家比较好地走向社会,现代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 呵呵,这是实话

小石: 我觉得,首先勾勒这样一个简单、清晰的蓝图可能很必要。

所以,我给edu2.0实验室的一个解释是,绘制一张教育海图。

我: 嗯,蓝图,不错

小石: 让我们大家走出校门,要扬帆远航时,手里都有一份航海图,然后我们就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了。大家只要明白各行各业在忙什么事,这些事又是靠什么知识支撑着,有这样一个框架, 心里就多少会有点数,就像手里有了一份北京地图

我: 很有意思,也很有创意,导航图+指南

小石: 呵,是的,其实,也就是重新认识门户和搜索的概念

我: 呵呵,是的

小石: 利用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尝试回答现在的很多问题,包括职业规划、留学咨询、高考咨询、乡村教育等等,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只谈教育科学,不怎么接受

edu2.0的概念,danny跟开edu2.0论坛,我当时觉得这小子就爱炒概念,呵。不过后来想想,我们需要借助新的概念来区别、强调一些东西。

我: edu2.0和web2.0一样,都是为了区别新旧而已的概念

小石: 是的

我以前不大接受这些,觉得我只是继续我对教育科学地摸索。

我: 我得去开会了,有时间再聊

小石: 另外,你可能也知道,现在大学里进行的,一些学校进行的通识教育的改革和试验。好的。

虽然我不能妄自断言小石能不能做成他的”海图”,但是他的想法倒是给我了很多的启发。我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些十分现实的问题,例如: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什么工作?学生该学什么课程?怎么学?老师该怎么教?尽管有很多来自其他同类院校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然而不同的实际环境和管理机制下,很难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嫁接或引入的。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刚刚升格且从师范教育转型为职业教育的院校,在教学上,首要的就是要调集人力解决上述问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007年7月11日)

发表在 1.开放教育 | 标签为 , | 留下评论

从中小学实习入手,来化解应试教育问题

——原标题:教育改革要大力促进职前教育的深化

[编者按]

06年的帖子,换了个名重发,是因为太多人关注和批判应试教育,却要么呼吁去行政化和民办教育(办学自主),要么批评高考制度、择校热和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招生制度和资源分配不公平) ,要么强调职业教育(考虑农村教育和就业,呼吁提前分流等),要么强调通识教育(或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包括华德福、自然教育、在家上学、非正规教育、另类教育等,为城市家庭提供新选择),都忽视了可能还有更简单、直接、易行的切入点。

原文:

塞纳风筝blog的主人介绍了《法国中学的职业教育》,让我很羡慕。法国的学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条不紊地在学校、家长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参与对企业社会的了解和实践。

而职前教育是我们国家这两年才开始意识到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许多人才意识到,学生们早早都应该了解和接触一些企业。我想大家还记得,前两年很多人还在争论大学生在外面兼职好不好这些话题。

整个职前教育在我们国家的开展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说,即使大学,这一块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包括北大、清华等等国内的顶尖大学,基本上还只是给高年级学生稍微提供一点怎么写简历、职场礼仪等等,稍微多一点,就是请几个人来,从大面上讲一讲一些行业的大体情况。这种非常仓促的做法,我也不知道能起多大作用。但这是个开始。

国内目前在这一块的几家稍微知名的公司,北京有白玲工作室、北森测评,上海有可锐职业顾问,等等。但说实话,我对于这些企业目前所作的工作评价不是很高。这类企业,大多数主要有两个产品线,一个是人才测评,一个是职业规划。人才测评在企业招聘当中现在叫得比较响,理由是一来可以减少盲目,二来提高了效率,三来看起来也比较公平等等。但是对于测评与企业本身发展情况的相关性,以及对于测评的解释与应用等等,仍然缺乏比较合理的解释体系。更有趣的是,央视和智联招聘合作推出的《绝对挑战》节目里,经常会请几个所谓的招聘专家,对企业的背景和需求等等交待不清楚,给应聘者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测试,看着他们表演之后,再给一些只有专家才能说得出来的解释,并利用观众的新鲜劲,把它完全搞成了娱乐节目。现在一些教育部门,甚至高中,还有小学的,更是盲目地用类似的一些测试来看孩子们的情况,指导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考大学报考什么专业,等等,让人担忧。

另外,职业规划,说白了,就是帮助大家怎么顺利地走向社会。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国内基本上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国外的一些研究和企业走,而我们转型社会的特殊背景使社会的常识系统、大家教育背景以及碰到的很多情况很不同。这些职业规划能起多大作用,现在看大家能有几天新鲜劲,但最终要看真正能解决多少问题。此外,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你比如说怎么把网络整合到人们的教育和职业发展中等等,这一类问题也远远没有引起国内外这类机构的重视。而且这一类公司很讲究的“保密原则”,表面上保护了客户隐私,实际上更是保护行业利益,而真正扼杀的是许多的咨询没有充分的曝光,没有充分参与社会对话,也失去了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尽管如此,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还是不得不制定一个职业指导人员资格鉴定标准。跟所谓的心理咨询师等等认证一样,现在我们也搞出来一个职业指导师的认证。虽然这个认证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接受,我对这个认证也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我理解,从劳保部门的角度看,做这个认证,是因为国家面临的,一是大量的劳动力走入城市,需要帮助他们找工作,二是大量的下岗再就业人员要重新安置,需要帮助,三是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要帮他们谋出路,等等,而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介绍所、各种人才中心,各个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等等,都需要一些指导,相关部门也觉得自己又无法推卸的责任。这个标准的修订,也是当年张小健部长亲自抓的两个标准之一。

我只谈一下,我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我们可以先说说“教育是什么”?我相信许多人都抱有这种期望:让孩子们接受教育,也是希望能帮助他们将来更顺利地走向社会。但我们说教育和社会现在严重脱节了,脱节了怎么补回来?也就是要开展大家在讨论的职前教育。但我觉得大家可能还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像法国那样从初中就开始进行职前教育,会帮助我们避开什么问题?

举个例子,现在左邻居的小孩去学钢琴了,右邻居家的小孩去学舞蹈了,夹在中间的家长可能就要考虑了,我的孩子应该上什么兴趣班呢?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们经常有这种烦恼。对于家长积极参与开发孩子们对社会各方面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我非常欣赏。但我发现大家忽视了关于“兴趣”培养的另外一个问题,家长们希望为孩子们将来的“职业兴趣”埋下什么种子呢?

假设孩子再大一点,比如说高中选文科理科了,考完大学填报什么志愿了,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和家长都开始挠头,家长看邻居也找不到答案了,许多学生就稀里糊涂报了一些专业。

如果一个大学生对该专业以及相关的应用领域缺乏基本的认识,你觉得他们会很自觉地学习,并自觉地把学校的学习跟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吗?看看那些脸上写着“迷茫”,大学要毕业的学生,看看每天电视上各种招聘会现场的报道就知道了。我们不排除有些学生毕业前会在追求自己的兴趣,还是自己学了什么就先找份相关工作,在两者之间会稍微犹豫一下,但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许多人会选择后者。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人力蓄水池”足够大的时候。

当然,许多人最终会有一个工作,在他们工作了之后,即使开始对工作不感兴趣,但有些人会被企业同化,被企业重新唤醒,这都是让我们心里好受的。但我们看到,仍有相当多的人(这个比例有多大,从所谓的社会“亚健康”、“职业枯竭”等报告中可见一斑),他们在工作中没有快乐,没有知觉地工作着,只觉得是在给别人打工。哪怕在政府部门工作,也有很多人会说成是在给政府打工。因此,你也不难发现,许多人虽然在工作,却不出活;出了活,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现在企业界盛行“恩威并举”,但仍是有质量,无新意,等等。就如强扭的瓜不甜一样,许多人勉强进入一些岗位,但工作中找不到认同感,没有事业感,缺乏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的成效和质量可想而知。但是很快,他们买了房子会被房子套上,结了婚会被家庭套上,有了一点工作经验会被工作套上,当了小领导会被领导的光环套上,再也无力关心什么当年的兴趣了。可你要问许多老板,你会发现他们也在抱怨自己实际上在给员工打工,等等。你不觉得好笑吗?看来许多事情不改变,这种环境下,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这么顺着年龄一缕,我们就能看出来,从中小学到高学生、到大学生,乃至成人,许多问题不是孤立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就是从小开始“职前教育”。尽早插入“职前教育”,上述的很多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而不是老做一些亡羊补牢的东西,还吃力不讨好。

但是怎么在我们国家开展职前教育,法国的做法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里值得借鉴。但大家注意了吗?我们很多地方是农村,那里孩子们的家长,和他们周围的企业不足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认识社会,更不要说进行实习了。这个在很多中小城市也有这个问题,职业分化不够,分化程度不深,花样不够,花样不新,甚至有些“花”都半死不活的,等等。所以,我们的职前教育,必须要从多个角度来做。比如大城市里有条件的,带孩子们参观各种企业,和企业的人员交流等,可以制作成节目,可以通过光线传媒等电视网络向国内各省市电视台播放,这个基本上可以保证小城市边远农村都能了解到。与此同时,可以做相应的网站,编辑相应的图书等,学校也可以根据这些节目、网站、图书等对课程、教学等等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且在我们国家,这些节目不仅仅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甚至是很多大学生、成年人都需要补充的东西。

怎么来进一步做这些事,我一个人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参与进来。

这里,也再次感谢塞纳风筝blog的主人提供的法国职前教育和实践的介绍。

(原文首发在我们早期的博客上:青少年工作室,2006-02-16)

发表在 1.开放教育 | 标签为 , , | 留下评论

要发挥大学生支教的长处所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

10月28日下午,和哈哈姐去参加清华同学组织的第一期“技术与公益”沙龙时,我一边听各个项目的介绍,一边在想大学生的长处是什么——我们谈论大学生支教和参与教育改良的时候,是否发挥了他们的长处?

在我看来,大学生首先有两点长处值得我们注意和肯定:

一是大学生还是学生,不是老师,相对来说,老师的腔调、老师的架子也就少一点,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换句话说,也就更容易解放中小学生,而不是压制他们的主体性;

二是大学生已经普遍比较熟悉电脑和网络的应用,对电脑和网络给生活、学习等带来的变化有许多体验和体会,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潜在力量。

而要发挥大学生的长处,我觉得也有两个基本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一是怎么理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字面上理解的话,是指以信息化的方法论和手段来实现教育现代化。而这里面又有两个关键词:1)针对“教育信息化”,首先我们怎么理解信息化,怎么理解互联网的发展,或者说,信息科学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教育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视角?2)针对“教育现代化”,又如何理解?——这是事关参与教育改良的方法和蓝图的问题。

二是怎么理解“现代公益和传统慈善的关系”?许多同学热心教育事业,但看到许多从事公益的人待遇非常低,可能踟蹰不前。那么如何理解今天的公益和传统的慈善,可能就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这是事关参与教育改良的主体及生存和激励的问题。

临结束的时候,我跟在场的同学和同仁谈了这些感想之后,听到了热烈的掌声,但我不知道大家具体会怎么思考这些问题?也期待更多进一步的讨论。

(小石,星期一, 十一月 12th, 2012)

发表在 1.开放教育, 3.青年发展 | 标签为 , ,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