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Archive for the ‘乡村建设’ Category


[文选]孙君:感性乡愁,理性乡仇

七月 2nd, 2015 by 小石

子夜醒,夜难眠。乡村看似希望来临,实则兵临城下。 还权村两委,确保当下村庄主权,是目前美丽乡村重要的工作 。 带血性的资本来了,以城市反哺,以乡愁借口,一场更大更快的新乡愁运动在乡村进行。这场以改变农民,改变乡村,改变生活的“新三改”运动正在让美丽乡村失去美丽。资本当权,企业利益,空心村变成空权村,新农村变成新庄园,农民从城市短期打工又变为到农村成为永远的长工。农民由地主彻底变成雇农。城市资本与文化当家,又一次演变为乡村西方化。其破坏性远远超过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破坏的是形,而“新三改”破坏的神,是乡村意识形态的改造。村丧失主权,村亡家就灭亡。 破坏的理由:一是以城市人的生活与产生方式在帮助农民。二是以城市科技与西方知识更替东方文明。三是以强势的城镇化在改变东方文明中的“田人合一”的村庄形态。四是以城市人的无根无祖无谱的生活方式在悄悄的演变乡村的道德社会。五是新农村建设只是硬件对乡村破坏,美丽乡村开始从软件侵入乡村。 乡愁进入到乡仇的时代很快就会来临。我们要谨慎又理性。原因是我们是好心办坏事,是以爱心与公益的名义在进行一场看似正义的美丽乡村之行。 方向与路线对了,我们才能谈规划、建设、产业、投资、金融等。 否则我们投人越多危害越大,速度越快乡仇越多。

Posted in 乡村建设 | Comments (0)


“农村原来就没有什么垃圾”

二月 21st, 2015 by 小石

昨晚和永康(我一发小)两口子还有他女儿聊到了很晚,永康非常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农村原来就没有什么垃圾”。 而且他找过前任的村支书聊过垃圾越来越多的事,村里除了把现有的坑里、干涸的池塘等填满之外,也没有像样的办法。 进而又跟我解释他的进一步观察和思考,说其实烂菜叶叶可以沤粪,塑料袋等可以顺手塞在锅底下烧了,拆了房的烂砖头瓦瓦等可以修水渠铺路等等。而这两年“美丽乡村”的一些做法,比如门口不让有粪堆,门口不让放柴火,然后垃圾又人专门人来收走,并集中倒到坑里等,结果烂菜叶叶没有地方沤粪,就只能当垃圾扔了,没有地方堆柴火,很多人开始用煤气灶和电磁炉等,塑料袋烧起来不方便了就顺手扔了,另外有人专门收垃圾,大家也就图方便顺手都扔了,也不管垃圾都怎么处理,包括指定了地方,砖头瓦瓦也都倒到一块,成了建筑垃圾……

Posted in 乡村建设 | Comments (0)


[絮语]大荔农场的路在何方?

二月 14th, 2015 by 小石

早晨从城里回来的时候,等着寄存车子的地方开门取摩托车的功夫,去吃了点早点,看到“农场”(又叫六师,这里指以陕西省农垦集团大荔农场为主形成的一个工农业集镇)的“光华纺织厂”(早期的名字,叫了多年,多年来在搞转制了等,不知倒过几次手,现在叫什么也没有注意,只觉得厂里的工人和家属多年来日子都不好过)门口北边建了一片“陕西省安居工程”的房子,打了个广告是,“让农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觉得这个幽默多少有点黑色。 周围村子里的老百姓80年代中期以来,就开始逐渐从以粮油棉为主的“老农业”,转为以瓜果蔬菜肉蛋奶,尤其是瓜果为主的“新农业”,即经历了黄宗智教授所谓的一场“农业的隐性革命”,甚至“农场”各个连队的许多土地也都承包出去搞了新农业,但相关的工业企业仍然是以粮油棉的加工销售和相关机械生产为主,完全脱离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之外,并深陷原料大量依赖外调等各种转型、转制问题中。 另外,“农场”地界上两个比较显眼的现象,一是光华纺织厂门口北边的陕西省安居工程再往北一点,紧靠路口,这几年多了一个,“六师教会”,背后可能是纺织厂的老家属区;二是原来的农垦中学(妈妈的舅舅,我叫老舅,以前当过多年的校长)已经从原来让人羡慕的农场子校,到逐渐萧条,到不知道哪年开始停办,几年前连校园也已经被一个合作社(不清楚有什么实际业务)买了去。农场的精神和教育文化根基已经动摇,甚至垮掉? 现在改制和改名后的“农场”——荔北企业公司——路在何方,又怎么走?它和我们附近村民,和大荔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关系,乃至整个中国农业,包括三农问题和相关探索的关系,来来去去路过,也不由得会关心,会想一想。也欢迎大家提供农垦系统改革、思考和历史沿革等相关资料。

Posted in 乡村建设, 教育札记 | Comments (0)


写给驻郝堂村的一位有研究热情的女孩的讨论提纲

一月 20th, 2015 by 小石

1、能谈谈你的研究吗? 2、你是怎么开展这项研究的? 3、你怎么看目前这些份实习或工作? 4、这些工作合你的研究之间是什么关系? 5、你觉得这里现阶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对你的研究能有哪些帮助?或者你希望以什么视角来进一步观察这里的实验,而你所能贡献的部分又是什么? 6、目前以小鹰计划的成员参与到这里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你真正参与到里面了吗?(我看到今天他们/乡建院并没有邀请你们去参加他们的会议。) 7、你觉得研究人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基本条件) 8、如何创造这样的条件?你有什么样的考虑? 9、你觉得像你这样的,对研究有热情的青年学子多吗?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10、如果你来为大家搭建研究支持平台的话,你会做什么?怎么做? 12、如果先从一件事入手,或只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先列这么多,想听听你的思考,希望不是太冒昧。欢迎探讨。这也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 2015-01-18下午 ..

Tags: ,
Posted in 乡村建设, 开放教育, 方法论, 青年发展 | Comments (0)


略谈“郝堂经验”

一月 20th, 2015 by 小石

去了一趟,回来总得有个说法。我先略谈对“郝堂经验”的几点认识: 一是参照建筑和规划事务所的做法,把相关人员组织起来,为地方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平台,打破了以往研究和实践脱节的局面。(也是一种“大部制”) 二是把姜柏林老师源于“粮食信托”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经验,从粮食等实物经济中抽离出来,回到了人,摆脱了对地方主导产业的依赖;又从贺雪峰老师关注乡村文化和村落本位并从老年活动中心入手的经验中,从人又具体到老人,回到了农村普遍地留守的人群上;两者合到一块即“养老资金互助社”。进而,又把以上思考,和李昌平老师自身关于村两委和集体经济为基础等在乡村治理中作用的深刻认识相结合,为村级乡村治理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参考性的指导方案。 当然这些经验中,也包含了林毅夫老师关于扩大内需,要搞新农村建设,要财政大投入,以及温铁军老师关于财政投入无法落实,是因为农民缺组织,以及要吸收日韩台的经验,从综合农协和合作金融入手的基础探索。不再谈这些,是因为这些早已经成为大乡建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共识,而并非不重要。 三是积极吸收环境保护、乡村建筑等领域的思考和探索,使大乡建的基本经验和其他民间组织的实践和探索,在乡村,在田野里,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也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蓝图呼之欲出,让大家既充分感受到,未来乡村的美好前景似乎就在眼前。换句话说,即通过与环境保护、乡村建筑等的结合,使乡建经验由隐性转为显性,实现了乡建经验的可视化,实操化。 至于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还会有什么发现,让我们边走边看。

Tags: , ,
Posted in 乡村建设 | Comments (0)


观察“郝堂经验”的几个视角

一月 20th, 2015 by 小石

郝堂之行许多收获。无疑,郝堂经验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包括提炼。但我首先考虑的是: 一是如何从大乡建乃至民间组织实践史的角度,来看郝堂经验。 二是如何放回社会科学或理论的角度,来认识郝堂经验及其局限,或者说,下一步实验可能的工作。 三是如何结合其他领域的经验,让郝堂的经验最大化? 四是郝堂青年工作的状况、认识和可能性,等等。 刚坐上返程的车,回北京再慢慢梳理吧。谢谢乡建院众同仁多年的努力,谢谢郝堂!

Tags: , , ,
Posted in 乡村建设 | Comments (0)


[札记]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再思考

一月 14th, 2015 by 小石

这是根据前几天在丁香大姐的微信群“生命花园”里,我和丁香姐的聊天记录,简单整理一下放在这儿。 谢谢丁香姐和“幸福”(网名) 的分享,我分享一点别的观察和初步设想。 上个月,我和在社区教育口搞研究的同学,去上海参加了一次老年教育的研讨会,我虽然长期关注教育,但从来没有接触过老年教育这块,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盲区,也是趁着这个机会,了解了解老人生活和成长需要这块的东西,想看看大家的观察和思考。 因为之前,我们俩又正好是刚从福建莆田汀塘村考察回来,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汀塘村的村两委把社区的管理事务分为四个板块:村庙、社区、学校、园区(他们已经没有多少耕地了,主要是有产业园)。 加上之前我在福建连城培田古村落蹲点体验和观察,他们也很其他村子差不多,都是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但是民风淳厚。 老人在培田古村落的精神守护、秩序维持、文化传承、历史纵深、社会阅历和视野、晚辈教育上的耐心细心贴心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研讨会上,我发现与会学者中,多半都是城市教育这块的,既是搞老年大学,也实在不清楚老年人除了画画、打太极等等还能做什么,以至于他们自身也很不满,他们感受到老年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这种欢渡余生似的生活,老年人应该体现自己的价值,老年人也有学习和成长以及为社会贡献的需要。但怎么做,可能性在那儿,大家很模糊。 我把这三个情境放到一块一对比,我才恍然大悟。 即,所谓老年教育,不是教育老年人干什么,而是要支持老年人来重建村落或城市社区的精神文化传统,启发和支持老年人忙可能只有老年人经历了漫长的人生历练以后才懂得,包括经历了风雨坎坷之后也才能够从容应对的,村落或社区的精神和文化建设问题。 放到汀塘村可能就最自然不过了,村庙是整个村落的精神、信仰和传承。 这些事,主要都是老年人热衷于做的,也比较有能力做,也更能做得好的。 (丁香:哦,他们的精神生活有人文关怀的深度和广度。书法、绘画也是精神文化生活,但你说的好像不一样。) 因此,我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传统教育,又叫礼乐文化,礼乐文化的核心,又叫礼,而礼的核心又为什么是孝,孝的核心又为什么是丧葬文化,在这里,是生与死,及阴阳两界的持久互动,是人生价值和意义最持久的追问,因此,也才有,儒家才有,教化的核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家庭、社区、社会,乃至国家、天下的精神和文化重建的核心。 有些是外在的,有些是内在的,怎么认识,怎么解读,需要不同视角的反复认知。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求索的过程。 (丁香:以终为始,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问。对每个人、对自己。) 因此,前段时间参加完一个《村小的孩子》的教育纪录片展映以后,因为涉及到乡村又涉及到教育,同时大家感兴趣的伙伴又比较多,我做了一些纪录片的思考和解读,被大家架起来,要我发起了一个教育纪录片的看片会和讨论组。里面有个雷励远征项目的小兄弟,对我紧追不舍,先是希望我能去跟随他们的项目去观察和思考,看看可以一块做点什么。我很难去应承,他又追问,那么如果建议他们,或他自己做点什么的话,有什么建议。我的建议是,可以从协助老人做家庭史和村落史等整理工作。 (丁香:文化重建,想起杨广学的那句话,”心理治疗是文化建设”。) 对,是相通的。只是心理的问题有时候更隐蔽,需要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来揭示。 但殊途同归,指向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的达致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我只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尝试对这些观察做一个基本的梳理和阐释。 希望对大家的生活和与家人相处等,有所启发。 抱歉的是,我没有太多精力参与大家的探讨,我深知丁香姐在这儿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交流园地,使许多朋友找到了自我和家的感觉,我也非常愿意有空来转转,但我定力还不够,很多时候似乎还必须匆匆行走,所以,来的次数少了点,还望大家见谅。 也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一块学习,相互启发。 附: 小石(扫地生): @丁香 姐,社工的概念首先还是帮别人,主要是西方的概念,有许多割裂的东西,可能首先回到社区和社区教育上,邀请大家一块从自身修为,家风重建和社区重塑等入手。

Tags: ,
Posted in 乡村建设, 开放教育, 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 老年教育 | Comments (0)


农药的错,板子不能都打在农户身上

十二月 5th, 2014 by 小石

有些关于有机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宣传和报道,可能无意中会选择从农药问题入手,有时候可能潜在很大的问题。年初的时候和上海利味记农产品的哥们(@卿有钱)一块反思过这个话题。 一是这种批判的直接受害者是广大茶农。二是如果不打农药,怎么防止病虫害,没有人教农民,农业教育和技术传承体系目前基本上处于崩溃状态,有很大挑战。三是农药的研发、生产、鉴定乃至推广,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在做,为什么不是追问源头的问题和责任,而是由整个产业链的末端,由农户来承受代价?四是作为农产品品的最终消费者,消费者责任在哪里?不仅仅是要求知情权这么简单吧? 之前也讨论过,从寻找有机农户(或坚持传统做法的老农户)等入手,这也是现在很多农夫市集组织者在做的。很多时候,从方法和策略的角度来说,这么做,即推优,就可以。但问题本身不能不揭示。我看到很多直接从事农夫市集的组织者,忽视技术挖掘、研究、支持和推广,简单地谈消费者的选择,甚至对给普通农户造成的伤害,也没有知觉。我觉得这就跟简单地批判和揭黑一样,简单谈推优,也有问题。 利味记农产品现在也这么操作,但他更强调直接和农户对接等,不刻意去打农药牌,而是注重和农户一块来探索怎么来改进。只要农户有意愿,愿意一块来摸索,就应该很好了。 应该把农户的问题归农户,企业、学界、政府的问题归企业学界和政府(官产学)。望思量。   ..

Posted in 乡村建设 | Comments (0)


[旧帖]安溪十八中打算把他们的图书室交给我们来托管

二月 28th, 2014 by 小石

【喜讯】安溪十八中打算把他们的图书室交给我们来托管 #福前文化中心 #1kgbook 下午开完会正要出去转转,碰上十八中的王校长和许老师来找,把他们迎上楼,他们说去二楼,二楼是图书室和多功能厅,到了二楼王老师跟我说,想把十 八中图书室二千多册的新书放到我们这边来管理;他们的老师也不会管理图书室,放在我们这边,图书更能让大家用起来;回头他让学生都到我们这边来,没有办图 书证的都补办一下…… 我听了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对王老师、许老师的敬佩之情不知从何说起。昨天还在说这边中心小学的图书室藏书不少,得想想办法怎么帮他们把图书室开放起来,没想到今天中学王校长和许老师竟主动找上门来跟我们合作。 许老师更进一步提议,干脆把他们图书室的旧书也都拿过来吧,大约一千多册书。全搬过来的话,可能三千多册。王老师也立马同意。他们看图书室的书架好像放不下,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不怕放不下,就怕没书,有书我就有办法,不行再增加几个书架就完了。 另外,我也跟王老师许老师提出,书的所有权还是中学的,我们只是托管。我们会用“1kgbook图书借阅管理软件”来管理这些图书,给中学的书都登记一下,把书单发给他们。在读者分类上,我们也会专门增加一个“中学生”一个“中学老师”的分类等等。 王老师又问,我们能不能尽快就把这个事办了?问我这周怎么样?我说当然好。我给他指了指这几天在这边开会的几个同事,他们都是好劳力,趁着他们这两天在,我们就可以搬…… 其他的就先不说了。我希望大家帮我记住这两位老师的名字: 安溪十八中校长,王忠厚老师; 安溪十八中数学教师,许才智老师; 我知道十八中两位老师和其他同事对我们的信任和托付有多重,真的,沉甸甸的,但也非常钦佩他们,对扎根这里,依托社区图书室来开展“开放教育”实验,增加了不少信心。 我不知道用什么话来结束这个帖子,就像王老师许老师临走的时候,心里一动,却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只有简单的握手。 是为记。 2010年3月3日 ==== 【喜讯】社区图书室的合作单位又新增福田中心小学、福田乡政府 #福前文化中心 #1kgbook 前天中午邮电局李金平开车过来,安溪十八中的师生和福田中心小学的一些学生及我们的一些志愿者,大家一起动手,把十八中的约2700册新书都搬了过来。 晚上我们举办了简单而又隆重的仪式,邀请村民及安溪十八中、福田中心学校、乡政府、农场、合作社、邮局、信用社、水电站、老年协会、妇女文艺队、青年篮球队等等,庆祝安溪十八中与福前文化中心共建社区图书室,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仪式傍晚7点半开始,不到7点二楼的多功能厅就已经挤满了人,阳台上也到处都是游戏的孩子。仪式虽然简单,但赵乡长、陈场长、王校长发表了不少呼吁和感言,建生老师也和大家一块展望福前美好的明天。整个大厅淹没在村民的掌声里。仪式之后的歌舞晚会,更是让现场的气氛一浪高过一浪。 不等晚会结束,福田中心学校的陈校长就表示,看能不能把小学的1万多册图书也搬过来;赵乡长也表示乡里正申请的2000多册图书回头也放过来;陈场长看书有了,说书架他们想办法。大家踌躇满志,要为福前的社区文化事业出把力,共建我们的社区图书馆。 晚会结束以后,大家仍意犹未尽,坐谈到很晚。 原帖首发:http://is.gd/9NJDY 2010年3月6日

Tags: ,
Posted in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


民众科学运动(KSSP)

一月 26th, 2014 by 小石

印度不只有历史和信仰。前几天看到《台湾立报》上几年前对印度喀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的核心成员文诺(Vinod Raina)的访谈——“科学不能与生活分离”(http://t.cn/aBnEvH),我更感觉到,他们既吸收了科学精神,又自甘地开始形成了一种服务民众的新的传统。

Tags: , ,
Posted in 乡村建设, 开放教育 |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