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Popular Tags

社会化学习 开放教育 乡村图书馆 乡村建设 乡村教育 SLLBrief NGO反思 学习科学 MiniBlog 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工作组

推荐项目

讨论组

新浪微博

功能

版权声明

“该不该把自己当回事”与“问题的科学化”

前天下午在心平基金会组织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英强介绍了“立人乡村图书馆”(顺便宣传一下立人的豆瓣小店)的夏令营和产品设计理念。不知道当前公益事业的什么问题,让伍松借用了梁晓燕老师的一句话,说出了我们也“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云云。结果现场有人以个人的故事回应,觉得也“不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两人像是在绕口令。让人既心酸,又好玩。

该不该把自己当回事?”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就陷入一个误区:这到底是说我们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还是不要把我们眼前要做的事太当回事?如果不要把我们要做的事太当回事,那又该怎么做?:)如果不是说事,是说人,那么,“年轻人最可贵的是信心和勇气”,这种俗话还要不要再说?两种说法的矛盾,又会给年轻人带来什么样的混乱?

在寻求共识和寻求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惊叹于诞生于西方的科学思维的简洁:首先强调问题的科学化,尽可能清晰地描述问题、界定问题,然后把问题作为“科学问题”开放出来,让关注这一问题的所有人来辨析问题的真伪,尝试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在这儿,科学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协作框架,通过科研和实践,也把大家扭结成了一个可以有效推进社会认知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共同体”。

当这种协作框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时,无论个体是否有足够的自信,社会如何评价他的道德美丑,等等,都不至于动摇一项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动力机制。

不过在这儿,的确有人清醒地认识到,“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因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到具体解决问题的组织和社会动员等,包含了一系列的环节,离不开多方的协作和努力。但也有人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因为科学乃至社会的演进,首先都源于个人的敏锐、探索和努力。

但这是否意味着,经过科学训练的人与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人之间,又达成了某种共识?!

分享&收藏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